在高粱地裡種出豐裕圖景(遇見)
王從輝五十出頭,皮膚黝黑,人勤勞實在。王從輝的高粱地位於我的老家貴州仁懷,在我們村庄側面的一片斜坡上。
小寒那天早上,大地上落滿了霜。太陽出來時,天空並不紅,稀薄黃亮的日光打在樹木上,有一種清冷的感覺。吃過早餐后,我去爬山鍛煉,順便看看老王家的高粱地。他每年光種高粱的收入就有二十多萬元,三層小樓蓋得十分漂亮,還購買了小汽車和耕種的機器。他不但自己富起來了,還帶動許多村民一起致富。
我沿著硬化的村道往山上走。一陣寒風刮過來,那些變黃的野草在風的吹動下沙沙作響。行至高粱地,老王正在地裡攏著什麼,我快步過去一看,原來他在攏牛糞。我提高嗓門喊了一聲:“老王,大冬天的,你都不歇歇啊。”他抬起頭看著我:“今年有肥,明年有糧。而且閑不住啊,總想搬運點東西到地裡,總想給蔬菜澆點水。”
村子冬天寒冷,很多人會在家裡取暖。而老王不同,他的取暖方式,就是到地裡勞動。
這時,老王的媳婦背著一個背簍,也來到地裡。我開玩笑:“你們兩口子在勞動的道路上怎麼不同步啊?”她笑著說:“得把家裡的事收拾妥當了才能出門吶。”我知道,“家裡的事”指的是老王家裡養的雞和鵝。養家禽,同樣得花費時間和精力。
老王一路走來不容易。他讀初中二年級時,父親就去世了。家裡雖然困難,他還是堅持讀書,讀到初中畢業,並考上了高中。由於家庭實在無力支撐,他讀了半年多便輟學了。多年以后,每當提到讀書這事,他表情上總是帶著些許的遺憾。
老王到外面打了幾年工,那時他媳婦同他在一個廠,倆人戀愛結婚,很快就有了孩子。老王母親身體不好,於是他決定回鄉種地,這樣還能照顧好母親。從那時起,他們就一邊種庄稼一邊搞養殖。
種庄稼、搞養殖,想要干出點模樣不容易。老王有自己的想法,他常挂在嘴邊一句話:“將來就是現在,現在就是將來。”他和他媳婦起早貪黑,將那些土地全部種上庄稼。隻有庄稼豐收了,才有多余的糧食搞養殖。種好庄稼的同時,他開始學習養殖技術,待各方面條件成熟了,先試著進了少量雞和鵝。一年后,成效慢慢顯現,他又加大了投入。
事實証明,老王的路子走對了。他的雞、鵝、蛋口碑極好,很快就供不應求。“隻要你有好東西,根本就不愁賣。”老王說。村民們看到他富起來了,也想跟著他一起搞養殖,老王又將學到的技術無私傳授給他們。
老王說,這裡的土地原本是不適合搞種植的,經政府出資改造后,才變成如今的良田。政府部門又與當地企業合作,讓村民種植的有機高粱賣上了好價錢。老王看准時機流轉了土地種植高粱和蔬菜,還有小部分土地種植玉米,作為養殖飼料。這些年,老王全部的心思都在地裡。他常對別人說:“我不動窩了,我想要的已經有了,就是這塊高粱地。”
我看見老王身邊的幾塊地裡,種了大白菜和豌豆。大白菜正在卷心,豌豆苗長勢喜人。我問老王:“你這蔬菜賣到什麼地方去?”他說:“賣到農場,他們負責銷售。”末了,他又補充一句:“收完高粱,土地是閑著的,順便種點蔬菜賣,一舉兩得。”
看似輕巧的“一舉兩得”,背后是老王花在地裡的細致功夫。菜地裡起畦、澆水、刨溝,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種高粱也是細活兒,耕地、育苗、打膜、施肥、移栽、除草、收割、晾晒,各有各的講究。老王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高粱地裡種出了豐裕的圖景。
這幾年,老王不但種高粱,種蔬菜,養家禽,還養了二十多箱蜜蜂。農產品的銷售手段也多元起來。政府搭台的同時,老王自己也利用網絡進行推銷。收獲的季節,他把雞、鵝、蛋、蜂蜜拍成圖片、視頻傳到網上,網絡幫他把買賣做到了省外。
聽著老王的介紹,我頻頻對他豎起大拇指。相信他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一如他家高粱地裡豐收的火紅波浪。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2日 第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