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涼都 豈止青綠

是冬,涼都大地烏蒙疊翠,綠滿城鄉。
近年來,隨“三線建設”而崛起的六盤水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植綠、管綠、護綠並重,全力打造“中國涼都、康養勝地、森林之家”的森林城市形象,用綠色生態之姿向人們展現了“中國涼都”的魅力。
作為有實效,成績更喜人。今年11月2日,六盤水市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為全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出新績”作出更多六盤水貢獻,在青山綠水間書寫了一份清新的“綠色答卷”。
中國涼都 豈止青綠。
這張答卷,從“植綠”伊始。從工業城市到國家森林城市的生態綠城之路,六盤水市因地制宜,筑牢生態屏障。
作為長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嶺和重要生態屏障,六盤水也曾山水失色:過度的資源開發,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嚴峻,最嚴重時六盤水森林覆蓋率僅7.55%,鳥類僅剩60余種,市中心城區酸雨率達55%。
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已成為六盤水必須擔起的責任和使命。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以行動作答,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戰略。
思路一變,牽一發而動全身。六盤水圍繞“兩江”上游生態屏障打造,以做大綠色總量為目標,向大山要綠,高標准、高質量實施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建設等綠色工程,使城市綠化規模逐步擴大,綠化質量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六盤水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2%,全市已知種子植物2160種、動物1063種,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達99.3%,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基本形成。
中國涼都 豈止青綠。
這張答卷,於“管綠”加速。從工業城市到國家森林城市的品質綠城之路,六盤水多措並舉,維護生態安全。
“通過‘六盤水林業雲’管理平台,我們可以及時發現自然保護地重點區域是否有煙火並解決。”六盤水市林業局災害防治科科長周杰介紹。
強化保障管好“綠”,六盤水市完成“六盤水林業雲”管理平台建設,在自然保護地重點區域安裝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系統,太陽能森林防火語音提示系統,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
落實責任管好“綠”。六盤水以自然保護地為重點區域,設立由市領導擔任的市級林長,並將自然保護地相關工作納入林長制考核內容,每季度定期開展監督檢查。
制度落實管好“綠”,六盤水制定印發《六盤水市自然保護地執法監督工作方案》《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地項目建設管理的通知》等相關制度措施,推進監管制度化、規范化和精細化。
潛心“植綠”,綠色“家底”日漸厚實的六盤水意識到,走生態綠城之路,“種綠”是前提,行動“管綠”是核心和關鍵。
這張答卷,是“護綠”無盡。從工業城市到國家森林城市的幸福綠城之路,六盤水不遺余力,鞏固生態成果。
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六盤水曾為“綠”發愁,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拉鋸戰”中不斷探索,既要加快發展工業經濟,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矛盾一直如影隨形。
化解矛盾,決心顯得尤為重要。摒棄“發展經濟和治理污染是蹺蹺板兩頭”的發展觀,六盤水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從“愁綠”換道“護綠”,讓綠水青山常在。
“換道”於鐘山區大河鎮大橋村村民易光焱而言,是生計的轉變,也是生活的改變。
曾經跑煤車、吃“煤飯”的易光焱,在家鄉褪“黑”換“綠”后,毅然放棄運輸拉煤,回家開起了農家樂和客棧,也曾在生意紅火時毅然擔起護林員的責任,“護住綠色,就是守住財富。”
護住這片“綠”,六盤水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成功打造涼都“三寶”等一批特優品牌﹔旅游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優勢。
中國涼都 豈止青綠。
摘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不是終點,六盤水將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全過程各方面,努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奮力推進全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涼都新未來。(文/圖 顧冰潔、趙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