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中國·蹲點報道】海雀村的“綠色經”
——畢節市海雀村三代人37年脫貧攻堅綠色發展紀實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瑩 謝朝政 周陽 馮相清
金秋時節的海雀村,“動感”而多彩。
從無人機拍攝的“空中視角”俯瞰,海雀村萬畝林場如一隻張開“綠色翅膀”的大鳥,將青瓦白牆村庄和金色糧地拱衛。如衛士一樣排列在翅膀上的,是粗壯挺拔的華山鬆和馬尾鬆,從山頭一直綿延到山腳溪谷。
就在這樹林呵護的村寨山水間,通村通組公路、連戶串寨硬化路如帶如網,牽藤接瓜般將休閑廣場、民居院落串連。更有代步的轎車、收獲庄稼的農用車往來穿梭,車上流動著一張張笑臉,會合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振興圖。
這個烏蒙腹地的小山村——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37年前,這裡山禿水枯、“苦甲天下”,在黨中央、省委等各級各部門的傾情關心傾力幫扶下,海雀人使出“愚公干勁”決戰貧困,通過三代人接續奮斗勇毅前行,書寫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蝶變傳奇”,成為貴州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邁進鄉村振興新征程的一個生動縮影。
絕境求生為何餓著肚子也要種樹,因為——
樹林就是“命根子”
海雀村綠色發展的“傳奇開篇”,是把種樹當成“命根子”。
海雀村的文朝榮精神陳列館裡,生動再現“餓著肚子向荒山開戰”的那段燃情歲月。
展櫃裡,一份採寫於1985年5月底、題為《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的新華社內參影印件,讓人不堪回首當年:“在海雀村3個村民組察看了11戶農家,家家斷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隻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撐著腦袋。她家4口人隻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
內參送達中南海,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習仲勛立即批示,要求貴州省委“對這類地區,規定個時限,有個可行措施,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扎扎實實地多做工作,改變這種面貌。”
批示激起“千層浪”。隨即,貴州省委派出工作組調運糧食“救急”,並組織力量對貧困山區“問疾把脈”。由此衍生了一場反貧困試驗: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建立,海雀村因此被稱為畢節試驗區發祥地。
批示激發“奮進力量”。當年,四十出頭的村支書文朝榮,滿懷感動和責任擔當,率領全村彝族、苗族同胞,從綠化荒山開始,轟轟烈烈地向貧困宣戰。
“那是1986年初春,春節才剛剛開始,老支書便迫不及待地動員我們上山種樹。剛開始沒有得到一致響應,有人說,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種樹?”60歲的村民王興才回憶:“當時老支書給我們念起‘綠色經’: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樹林是我們生存的‘命根子’!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我們不能老是眼巴巴等著政府發救濟糧。”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護林隊長王光德“閃出”那些年月的種樹場面:“老支書帶領大家背著洋芋上山當午飯﹔老支書把老伴湊給女兒坐月子吃的雞蛋煮給大家‘打牙祭’﹔除夕那天,全村男勞動力都在山上種樹,老支書把自己的過年雞殺了分給大家吃……”
使出愚公移山勁,誓叫荒山換新顏。經過三個冬春的艱苦奮戰,海雀村所有荒山基本實現綠化,陡坡地全部退耕還林,為建設秀美山川走進綠色發展跨出可喜的第一步。
靠山吃山為何舍不得砍樹,因為——
森林就是“生蛋雞”
1.34萬畝森林面積,絕大多數是成材樹木,這是海雀村如今厚實的“綠色家底”。據有關專家估算,這些林木價值上億元,人均超過10萬元。
“按照當年種樹的打算,待樹木成材了,通過間伐賣錢,日子就會好起來。但老支書后來改變了想法,他生前一再交代,要看管好樹木,不能砍樹賣樹,才對得起黨中央和各級的關心幫助。”王光德說。
建成“綠色銀行”卻成了“不動產”,那就隻有想辦法“生出利息”。
2014年初春,年逾古稀的村支書文朝榮因病辭世,文正友接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決戰脫貧攻堅戰斗已在全國打響,貴州全省上下更是雷厲風行。如何響應黨中央和省委號召,讓鄉親們日子過得更巴適,文正友和村“兩委”班子“磨夠腦筋”。
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多米,地勢高寒,土地貧瘠,多年來依靠科技種糧,吃飯問題已經解決了,但錢袋子卻是干癟的。“不能砍樹就讓樹木‘下蛋’。就像一隻母雞,殺了隻能吃一頓,如果養來生蛋,那就天天有蛋吃。”文正友豁然開朗,這就是用好脫貧政策搞好綠色發展,讓青山成為“下蛋雞”。
鬆果是海雀村享受到的“第一枚金蛋”。
“當年種下的華山鬆已經陸續進入盛果期。每間隔一年,我們就能採收鬆果,不少人家有上千元收入,多的人家有五六千元,全村隔年的鬆果總收入有10多萬元。”王光德說。
變特色資源為富民財富,是海雀村綠色發展的著力點。
為了用好生態資源優勢,海雀村探索種植魔芋、天麻、食用菌等林下經濟﹔依靠苗族群眾的刺繡絕活,海雀村建起了民族服飾加工廠﹔依托文朝榮精神陳列館的品牌效應,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
產業促就業,增收門路寬。
走進村民馬正安家,生活用具已電器化,當年“4口人隻有3個碗”的艱難日子已藏進歲月深處。依靠國儲林項目、護林員工資、林業碳票、發展養殖業,馬正安一家兩口年收入超過4萬元。
35歲的王光敏,十多年前嫁過來時隻有一間土坯房,現在修起小樓,開起了民宿,交通工具經歷了摩托車、農用車、越野車的更替。據王光敏介紹,通過鄉村旅游分紅、搞洗車服務、在食用菌種植基地務工等,她和丈夫的年收入超過8萬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依靠郁郁蔥蔥的海雀林場,海雀村不斷得到政策“滋補”:退耕還林、護林員工資、學校軟硬件提質升級、美麗鄉村建設……2021年,海雀村僅國儲林項目就收入400多萬元,戶均1.7萬多元,最多的人家有10多萬元。今年,全省第一張集體林的林業碳票落地海雀村,價值104萬元,全村229戶群眾戶均增收4500多元。
三代人為何矢志守護“感恩林”,因為——
“綠色經”就是“傳家寶”
從森林覆蓋率不足5%到77%﹔從人均可支配收入33元到18633元﹔從出行腳沾泥到半數人家轎車代步﹔從沒有一個初中生到走出十多個大學生……經過37年的艱苦奮斗,海雀村用苦干實干書寫了蝶變涅槃的“發展傳奇”。
“這得益於幾代中央領導的關懷,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扶持,得益於老一輩海雀人的精神榜樣,我們后輩要跟著前輩學,一代接著一代干。”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均福說。
為了讓更有能力的年輕人引領發展,文正友主動讓賢。2021年11月7日,經過投票選舉,文正友的侄子文均福擔任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接過接力棒,文均福心裡沉甸甸的。他默默地問自己:爺爺帶領鄉親們種下了萬畝林海,讓鄉親們吃飽飯﹔叔叔帶領鄉親們決戰貧困,讓鄉親們實現同步全面小康﹔而我,將怎麼帶領海雀村更加興旺?
無數次站在廣場上爺爺文朝榮的銅像前,順著爺爺堅定的目光,眺望巍巍青山,文均福筑牢理想信念:這是一片“感恩林”,“綠色經”就是“傳家寶”,一定要帶領年輕一代守護好、發展好。
青春作伴好揚帆,同心添柴爐火旺。
“90后”苗族女青年朱躍花,是海雀村第一個女大學生。從小,老支書文朝榮就鼓勵她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走出大山。2017年,朱躍花大學畢業后返回了家鄉經營民族服飾,帶動10多戶人家增收。“苗族刺繡是我們的傳統絕活,我主修的美術專業剛好派上用場。”已經成為村委會副主任的朱躍花說。
34歲的朱達有外出打工多年后,返鄉做起了護林員,他說:“守好我們的綠水青山,我也有一份責任。”
涓涓細流匯成江河,青山常在碧水長流。37年來,海雀村從綠化荒山開始,走出綠色發展決勝貧困之路,不僅建成了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美麗家園,而且為保護烏江流域生態屏障、建設畢節試驗區秀美山川發揮了“蝴蝶效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