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風採丨韋子涵:扎根基層投身鄉村振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郭立
和城市社區中的應急廣播相比,三都自治縣九阡鎮的應急廣播,不僅有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版,還有充滿民族特色的水語版——既能水語播報,又能用水歌演唱。
“九阡鎮水族村民居多,結合這一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宣傳方式就顯得很有必要。”韋子涵說,此前自己就當過“翻譯”,用“水語+漢語”的宣講方式,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好聲音傳達給當地水族村民。
韋子涵,三都自治縣九阡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用“雙語”與群眾交流已經成為她的工作方式。
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鄉鎮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怎樣結合九阡實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是韋子涵思考最多的問題。
“思路一定得打開,要引進外地企業,要培育壯大本土產業。”韋子涵表示,這樣既能給當地群眾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又能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依托區位優勢和氣候條件,九阡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幾家企業。其中一家是在生產和銷售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農業企業,和九阡鎮合作運營海鮮菇種植項目。
“項目由鎮政府主導,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優先聘用易地扶貧搬遷戶和困難戶,保障其收入。”韋子涵說,企業常年為250名群眾解決就業問題,人均月收入超過3000元。
潘承海夫婦原是蘭懂村村民,搬遷后在海鮮菇基地找到新工作,每天工作時間早上8點到下午2點。下班后,二人又回到蘭懂村打理自家的白茶園。
“原來在家就隻能種種地,又辛苦又掙不到哪樣錢。”潘承海說,現在每個月不僅有固定收入,還能自己種茶賣錢,“日子比以前幸福得多咯!”
蘭懂村整村搬遷后,在鎮政府的幫助下,村民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又在蘭懂村閑置的土地上種下成片的白茶。現在,合作社解決30余人常年就近就地就業、800余人季節性臨時就業。
“上午上班下午種茶,這就是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韋子涵說,2021年,合作社生產白茶10余噸,產值達800多萬元。“閑置土地要用起來才有效益。在茶產業上,貴州本來就具備資源優勢。現在,大家都對這條新的增收途徑更有信心。”
作為一名“90后”,韋子涵坦言,基層工作讓自己收獲許多,成長許多。她說,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是一份認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榮譽、一份責任。“我會繼續深耕基層,履職盡責,把最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家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