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從“老少彎腰”到“隻聞機器響”——

稻田千重浪 鐵牛收割忙

2022年09月25日07:19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為吃到我們的優質大米,有些外地客商可是提前一年預定呢!”

秋風起,稻谷黃。當下,為將珠海客商去年預定的大米及時發出,鳳岡縣琊川鎮文昌村村民請了兩台大型水稻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裡,將一串串飽滿的稻穗卷入“腹中”,收割、脫粒,一氣呵成。

“這效率太高了,10分鐘就可以收割一畝,一畝平均給我們節約了400多元的收割成本。”看著收割機裡“吐出”來的干淨金黃的稻谷,馮興巧說,“全村的谷子幾乎都被客商認購了的,今年全村預計有60萬斤大米發往珠海,均價6元一斤。”

糧袋子滿滿,錢袋子鼓鼓!如今,馮興巧已是琊川鎮頗有名氣的水稻種植大戶,年收入近20萬元,“從前期的育苗、插秧、施肥,到當下的收割,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耕作,水稻單產也從原來的不到千斤到現在突破1300斤,真是實實在在提質增產。”

秋高氣爽日,正是農忙時。眼下,在全省各地豐收的稻田裡,高效率的機械化收割“唱起了主角”,讓農業生產更加高質高效,也為農民實現穩產增產。

驕陽似火,收割機馬不停蹄。就在前幾天,眼瞅著水稻陸續進入完熟期,思南縣許家壩鎮坑水村村民楊福英趕緊聯系農機手上門作業,片刻不敢耽誤,“水稻基本上長到九成熟就割,再晚容易掉谷粒在田裡。”

這些年,許家壩鎮堅持把推進農業機械化作為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服務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重要抓手,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截至目前,全鎮農機總動力達到4.2萬千瓦,農機擁有量2000余台。

“全程機械化好,水稻不僅收得快、損耗率低,還很干淨……”眼下,已將稻谷收回家的楊福英看著院壩裡晒著的干淨金黃的稻谷,高興得合不攏嘴,“一畝田,往年請人工收割,4個人至少要收割一天才收割完,現在一台收割機10分鐘就搞定,我們種庄稼是越種越有勁!”

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隨著配套設施、生產力的不斷提升,農民種植稻谷,逐漸從“為了吃”轉變成“為了賣”,大米價值得到提升后,也提高了農戶糧食種植積極性。

“我們本地生產的紅米還沒收割就被預定了,客商是有多少要多少,僅是賣紅米,我們一年都有1萬多元的收入。”黔西市雨朵鎮土城村村民張廷文說。

秋收正忙,各式各樣的收割機奔走在山川田野。然而,糧食生產不僅要充分發揮農機搶收作業的“主力軍”作用,更要不斷提高糧食機收作業質量,挖掘機收減損潛力,爭取機收減損成效,確保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為了進一步提高秋收和秋種作業質量,長順縣還開展水稻收割機、大型旋耕機等農機的技術培訓。同時,有序調配農機具和農機手,共投入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等14500余台,確保農機合作社服務范圍鋪蓋全縣。

“每台機械作業前,農機操作手都要到實地去勘察,做出判斷。同時,均配備一個操作員一個輔助操作員,確保作業安全、高效。”長順縣種植業發展中心主任劉宗朝告訴記者。

從曾經“黃金鋪地、老少彎腰”到現在“隻聞機器響、不見人奔忙”,高性能的農機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不僅將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也為搶農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