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五治”
幸福指數不斷刷新!農村“五治”讓茶園村有了新變化

7月7日,筆者走進雲岩區茶園路街道茶園村,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治風”宣傳牆繪和農村“五治”的宣傳標語映入眼帘,筑起一道文明的風景線。
“以前村裡環境衛生差,隨處可見的垃圾、污水溝臭氣熏天、旱廁臟亂差......”“現在好了,全村村民在村支兩委的帶頭幫扶下,開展農村‘五治’工作,垃圾分了類,旱廁改成了水沖廁,大家也不亂辦酒席了。”茶園村村民們說到村裡的變化,十分高興。
宣傳標語。
改變得益於“五治”工作的開展。自該項工作推進以來,茶園村採取村支兩委包保村民小組的模式,由村支兩委進行資金兜底,動員村民出勞出力,共同抓好茶園村“五治”工作,村容村貌、村風民風不斷向好。
垃圾分類投放點。
在“治風”工作上,茶園村廣泛開展宣傳,倡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不辦”,通過設置“治風”督查台賬,發放《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宣傳手冊》與全村村民簽訂承諾書,多措並舉嚴抓“治風”工作。
“一個春節五六台酒太正常了,家家戶戶都忙著去別家吃酒。”村民李曉艷坦言,一直盼望著這樣“趕場吃酒”的狀態能改變,剎剎這爛辦酒席的風氣。
今年以來,茶園村成立“紅白理事會”,上門入戶宣傳“治風”,與村民簽訂承諾書。截至目前,簽訂率已達98%。“民風淳了、民心順了、經濟壓力減輕了,鄉村發展就快了。”茶園村總支書記楊真祥說。
在“治廁”工作上,茶園村村支兩委進行資金兜底,對村裡23座旱廁進行全覆蓋,按照“一廁一策”的工作要求,由易到難進行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45%,剩余的旱廁改造工作也在持續推進中。
“五治”宣傳欄。
“以前用的是旱廁,不僅臭味大,還不易清理,現在改造成水沖廁后,臭味也清除了,衛生也好多了。”住在茶園村的村民劉金濤滿意地說。作為茶園村首“治廁”工作的亮點,劉金濤家成為了全村旱廁改造的模板,不僅讓即將改造的村戶直觀看到效果,也讓部分對旱廁改造存疑的村民們打消了疑慮。
在“治房”工作上,茶園村始終堅持將民生放在第一位,徹底消除村民住房的安全隱患,經過相關專業部門鑒定,摸排鑒定了C級危房29棟,D級危房27棟。掌握情況后,茶園村立即展開行動,先后採取入戶宣傳、勸導危房住戶遷出等方式,針對C級危房住戶採取暫時遷出並對危房修繕加固,D級危房住戶遷出等方法開展“治房”工作。
目前,茶園村D級危房住戶已全部遷出。村支兩委還對遷出危房的村民進行資金補助,提供過渡性住房保障租金,平穩度過特殊時期。
在“治垃圾”工作上,茶園村聚焦環境衛生整治、垃圾干濕分類,在全村定期開展房前屋后大掃除、村庄清潔等活動,動員村民們積極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讓垃圾分類從身邊做起。
“以前路邊草叢邊上,背街小巷裡垃圾時常可見,現在設置了分類垃圾箱,大伙也逐漸有了垃圾分類的意識,環境好了,生活幸福指數也提高了。”村民李大哥告訴筆者,平日裡村干部們到村民家裡進行入戶宣傳,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宣傳欄、標語,垃圾分類不斷深入人心。
在“治水”工作上,茶園村狠抓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治理“三水同治”。同時依托龍泉水源,實現了飲用水一戶一表全覆蓋。
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但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治理卻遇到阻礙。“為了解決問題,茶園村積極與上級部門對接,由區生態局進行實地勘察,最終制定了整治方案。”楊真祥表示,通過確定污水管徑的標准,確保廁所污水先經化糞池預處理后再進入污水收集灌渠,同時,在排水管進入化糞池前做水封裝置阻隔臭氣,並設置格柵或格網,攔截固體污染物,將明溝進行蓋板,徹底解決污水治理、黑臭水體等問題。
“民風淳了、環境好了,村民心裡自然高興,也更滿意了。”楊真祥坦言,現如今,村民認識不斷提高,逐步感受到“五治”工作帶來了的好處,積極性比從前提高多了。(圖/文 陳飛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