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銅仁視窗>>社會傳真

石阡困牛山:綠底更靚 紅利更足

2022年06月21日15:59 |
小字號

仲夏時節的困牛山,綿延的青山綠意蔥蘢,清澈的溪流潺潺向西。翠綠的田園裡,嫩綠的玉米大豆長勢喜人,青翠的柿子李子滿桂枝頭,勤勞、淳朴、奮進的困牛山人正忙著在田間勞作。恬靜的農家小院,晒滿了剛剛收割的油菜籽,散發出濃郁的菜油香……一幅靚麗的綠底水墨長卷在困牛山上徐徐展開。

踐行綠色理念

盛夏的困牛山村,群山披翠,綠意勃發,綠浪沿著山巒綿延跌宕。茂密的灌木喬木,時而點綴著靜謐的村庄,時而裝扮著突兀的山崗。綠色,已成為困牛山最靚麗的底色。

困牛山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中,獨具特色的農家院落一角。

困牛山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中,獨具特色的農家院落一角。

“原來下到黑灘河谷的林蔭路,現在已經被樹木掩蓋得密密實實的。”74歲的困牛山村原支部書記周增明見証了群眾護綠發生的變化。“特別是1990年前后30年時間,這些山上到處是光禿禿的。”

近20年來,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群眾大牲畜養殖銳減,農民由“燒柴”向“燒電”轉變,護綠植綠行動常態推進,為植被生長和生態修復贏得了時間。

隻有轉變發展觀念,遵循自然法則,走綠色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定將不負於人,綠力潛能活力更將迸發。

困牛山村集體經濟項目基地,李子滿挂枝頭。

困牛山村集體經濟項目基地,李子滿挂枝頭。

近年來,石阡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石漠化治理、國防林改造等重點工程項目,培育以經果林為輔的綠色生態修復工程,將生態治理與區域發展有機結合,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9.29%,豐厚的綠色發展紅利普惠46萬石阡人民。

展開綠色實踐

芒種時節的困牛山,田間地頭忙碌而熱烈。滿挂枝頭的柿子、李子,風中輕舞的玉米、大豆,行列均勻的大田水稻移栽……勤勞、淳朴的困牛山群眾繪織出一幅精妙絕倫的田園夏耕長卷。

張國玉是困牛山村產業發展的參與者見証者,2017年以來,該村以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方式,在困牛山畔的石漠化荒山地帶規模化標准化建成精品水果基地,為助力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做出了示范。

困牛山村甘溪槽組的別有景致。

困牛山村甘溪槽組的別有景致。

“困牛山村搶抓全省紅色美麗村試點建設重大發展機遇,緊扣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制定出了以生態養殖為重點,以水稻、油菜輪作帶、林下經濟產業帶為綠色發展方向,以精品水果園、生態採摘園、特色花卉園為主體的綠色生態產業空間布局,傾力打造農旅一體、景產一體的綠色經濟和小康示范。”困牛山村支部書記鞠華國說。

據了解,該村建成精品水果基地660畝,林下食用菌基地200畝,採摘體驗園30畝。2021年,村集體經濟創收41萬余元,助農創收15萬余元。

譜寫綠色新篇

勤勞、朴素的困牛山群眾,不僅守護著這裡的山水草木,也辛勤地耕耘著這裡的每一寸沃野。

“你看這幾袋,200斤油菜籽應該是有多無少的。”甘溪槽組村民任達權,去年冬天在自家地裡種了1畝多油菜,正忙著晾晒剛剛收割回來的油菜籽。

困牛山群眾二段育秧的標准化大田移栽。

困牛山群眾二段育秧的標准化大田移栽。

“今年,我是租了6家人的土地,種了19包玉米種、3包稻谷種。”談到發展傳統農業綠色經濟,甘溪槽組群眾蔡朝軍最有發言權。“好田好土,撂荒就太可惜了。”

據蔡朝軍坦言,他家自有田土3畝多,還租了當地5戶舉家外出務工群眾的田土。去年,他收割玉米20000多斤、稻谷13000多斤、油菜籽1400多斤,出售300多斤的年豬7頭。沉甸甸的豐收果實,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據石阡縣委組織部務委員毛婧介紹,困牛山村以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為依托,厚植綠色情懷,擦亮綠色名片,牢牢守住耕地紅線,把牢糧食生產安全關,傾力打造景產一體、農旅融合的特色發展示范,為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聚力賦能。(圖/文 譚文斌)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