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關區:綠色產業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查看天麻長勢。 |
從漫山飄香的刺梨花,到一望無際的茶園,再到落地生金的林下天麻,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高原特色農業圖景愈發亮眼。
近年來,七星關區持續深入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加快構建綠色發展體系,推動農產品加工產業精深發展、綠色載能產業集聚發展、全域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不斷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如今,七星關區綠色產業蓬勃發展,鄉村振興足音鏗鏘,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綠色產業為七星關區積蓄了發展新動能。
厚植產業沃土 吹響綠色集結號
身披如許刺,心淌萬分甜。時下,在碧海街道西沖社區,千畝刺梨花開競相開放,芬香扑面而來,一片生機盎然。
“相較於傳統種植業,刺梨種植和管護簡單,經濟效益高。”西沖社區居民韓勇甲共種了5300平方米的刺梨,如今刺梨每年能給家裡帶來一至兩萬元的收益,今年他希望繼續將刺梨管護好,收獲更多刺梨,讓全家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據統計,西沖社區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方式,共種植刺梨118公頃,目前盛產刺梨33公頃,居民負責栽種和日常管護,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持,待刺梨成熟時,合作社統一收購,再轉售給刺梨加工企業。去年社區共收購刺梨約310噸,收購總額103萬元,涉及群眾250戶。
種植刺梨不僅讓曾經被當地人戲稱為“光頭坡”的西沖社區披上了綠色外衣,也擴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黃金果”。而社區通過改革創新,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居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自2014年以來,七星關區聚焦山地特色農業優勢,大力發展刺梨產業,通過厚植產業發展沃土,引進培育的廣藥王老吉(畢節)刺梨產業有限公司、貴州欣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畢節市刺梨花開農業有限公司、貴州金黔果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刺梨鮮果能力達5萬噸以上,逐步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業態,有效帶動群眾增收,實現生態復綠。
在發展刺梨產業的同時,七星關區通過加快綠色產業重點支撐項目建設,引進一批補鏈強鏈擴鏈重大產業項目,推進“標准化、專業化、生態化”高標准規劃建設,打造了綠色產業集群,並通過不斷拓寬新能源產業發展思路,大力推進新能源集成開發和建設,科學謀劃發展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逐漸走出一條新能源產業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新路,推動綠色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吹響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集結號角。
做活特字文章 打造經濟新引擎
一場大雨后,朱昌鎮花廠村333公頃茶園換上新妝,濃霧環繞的高山上,錯落有致的茶樹彌漫著馥郁芬芳的茶香,青翠欲滴的新芽蕊,迎著微風起舞飛揚。
“茶葉盛產期畝產值能達8000元左右。”據花廠村茶園管理員林軍介紹,茶園建於2017年,累計投資2500萬余元,種植有安吉白茶、黃金芽、奶白茶等珍稀茶樹資源品種,擁有有2000多平米的加工廠房,可實現從採摘到成品茶、包裝出庫一體化生產,日加工能力約1500公斤茶青。
茶產業的發展,為群眾打開了致富增收的大門。基地從管理、茶葉採摘、加工、銷售等產業環節需要大量用工,基地每月支付人工工資約12.5萬元,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60余萬元,農戶年均增收約一萬元。
為了推動三產融合,花廠村村支兩委還積極組織從業人員、學生、社會群眾開展茶葉技能大賽,在弘揚茶文化的同時,盤活各種生產要素,帶動旅游產業高效發展。
茶山變“金山”,收入翻十番。近年來,七星關區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新品種引進、栽培模式創新、加工技術提升、茶類新產品開發等,加快無公害、綠色、有機、SC認証進度,提升七星關區茶葉產品知名度,促使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七星關區在18個鎮鄉、46個村建立了茶產業示范基地,栽種了安吉白茶、奶白茶、福鼎大白茶和古樹茶等品種12000公頃,投產茶園面積2600公頃﹔有茶葉專業合作社22家、茶葉公司13家,生產加工的“太極古茶”、“奢香貢茶”、“七星韻霧”等產品備受茶商青睞。
在發展茶葉的基礎上,七星關區通過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品牌,打造出了茂源土雞蛋、七星關水果蘿卜等一批叫得響、賣得俏的特色農產品,並鼓勵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以休閑觀光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大力開發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於一體的鄉村旅游景點,各鄉鎮(街道)紛紛依靠自身特點優勢,做活生態觀光農業,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品牌。
念好“山”字經,做活“特”文章,在三產融合的道路上,七星關區用綠色創新活水澆灌點綠成金之花,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富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區果蔬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種類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群眾享受到綠色產業帶來的紅利。
筑牢綠色底色 培育增收新動能
五月滿園芳菲,六月枝繁葉茂。走進放珠鎮長溝村的放珠鎮森茂林業專業合作社,村民正在熟練地進行天麻人工授粉,為年底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林下種植天麻,可以提高林地的使用價值,增加經濟效益。”據合作社負責人閔琦輝介紹,2013年,他在放珠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優勢,成立了合作社,發展133公頃林下天麻,有效帶動了當地200余戶群眾增收致富。
“群眾每年除了獲得勞務收入和土地流轉費外,天麻豐收,大家還能享受到產業分紅。”閔琦輝直言,為了帶動群眾發展,合作社先后在朱昌鎮、撒拉溪鎮發展血紅天麻、烏天麻種植,並與企業合作,延長產業鏈,發展深加工,開發了干天麻、保鮮天麻、天麻粉、天麻酒、天麻片等產品,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合作社的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雲南、廣東等地,年產值約1000多噸,年收益約4000萬元。
天麻是貴州三寶之一。林下種植天麻,綠了生態,富了百姓。近年來,七星關區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增加綠色資源,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通過林下種植、養殖,延伸林業產業鏈,並集中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的深加工企業,推動農副產品加工業向高端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切實讓農產品“種得好、收得多、銷得廣”,走出了一條“山地增綠、林農增收、林業增效”的綠色發展之路,推動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七星關區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主要分布在阿市、朱昌、楊家灣等20余個鄉鎮街道,種植面積約4700公頃,產量約8000噸,產值約4.1億元。
此外,七星關區以拱龍坪國家森林公園、白馬山國家森林公園、烏箐嶺國家森林公園等為載體,積極發展林下養雞、林下養蜂,林下中藥材、食用菌種植等產業。並充分利用森林公園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景觀資源,探索集康體養生、森林體驗、科普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森林景觀綜合利用發展模式,讓綠水青山實實在在變為金山銀山。
凝心聚力謀發展,砥礪奮進譜新篇。放眼當下的七星關區,綠色的理念一以貫之,高質量發展風帆正勁。展望未來,七星關區將在加快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全方位推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征程中,凝心聚力,奮勇前行,讓七星關區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圖/文 李金苗)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