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林長守山青 河長護水綠

一大早,萬山區高樓坪鄉老山口社區的現村級河長丁芳就出現在了排坡河老山口段河道旁。沿著河堤,她邊走邊看,仔細檢查著河面及河道兩旁衛生環境。2017年以前,這條流經老山口社區408戶群眾家門口的排坡河,卻不是現在水清岸綠的模樣。
老山口社區居民向關元告訴筆者,“以前這條河周圍有亂建、亂扔垃圾現象,到處臟兮兮的,搞得環境很差。”
2017年全面推行河長制后,一塊醒目的“河長公示牌”赫然立在了排坡河橋上,上面十分清楚地公示著市級、區級、鄉級、村級河長,從那時起,排坡河老山口段的管理和保護責任明確,形成上下聯動、覆蓋全境的河湖責任網,實現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管得好”的轉變。
“為全面改善和提升沿河兩岸的生態環境質量,我們禁止污染水源流入河道,加強家禽養殖污染整治,加大農業運營污染治理,對沿河兩岸的農田禁止用化學肥料,從亂佔、亂踩、亂堆、亂建這4個方面開展專項整治工作。”高樓坪鄉社會服務中心主任楊沖表示,鄉裡面針對每一次發現的問題會進行逐一梳理,並在當月內督促其進行整改。
經過專項整治,排坡河河道管轄范圍內的違建房屋已經全部拆除,並進行植綠復綠,排坡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真正惠及老山口社區1114人用水和灌溉。
“為保障排坡河的干淨整潔,我們安排了專門的保潔員,每天定時定點對排坡河進行清理,我們村級每個星期巡一次河,對排坡河附近的居民、農戶用水排污方面進行勸導、疏導。”萬山區高樓坪鄉老山口社區村級河長丁芳說。
“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是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推行河長制是推進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隨著河長制工作的有序推進,一條條河流煥然一新,扮靚了萬山這座轉型之城。
同時,萬山區還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充分發揮林長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特有作用,扎實推進林業增綠、管綠、護綠工程,不斷提高森林資源增量、推進森林資源災害減量、提升森林資源質量,讓山頭地塊更綠更靚。
高樓坪鄉大樹林村黨支部書記張美明告訴記者,以前大樹林村叫做張家山村,后來因為村裡古樹、大樹數量多,森林覆蓋率高,從2008年起就改名叫作大樹林村。天氣逐漸炎熱起來,張美眀每天都要跟著護林員一起巡山護林,因此,他又多了個新頭銜——林長。
“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高樓坪鄉從制度方面、體系建設方面、組織方面做了進一步的細化,認真落實了林長制網格化管理,從防火、資源管理、病虫害管理方面都有了進一步提升。”高樓坪鄉林業環保站負責人郭小龍如是說。
在“護綠”“增綠”的基礎上,發揮“用綠”效益,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推動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進鄉村振興的需要。大樹林村不斷探索推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效結合,做好“用綠”助發展增收文章,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在生態、旅游和特色上做文章,打造“農家小別墅”“五彩斑斕新農村”等特色民居。
“我們村實行‘林長+護林員’網格化管理,在各家各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間及閑置土地,搭建籬笆院牆,種植蔬菜瓜果、經濟樹種,打造果園、菜園或花園、游園,形成具有鄉村特色的田園綠化景觀。”高樓坪鄉大樹林村黨支部書記、林長張美明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成為吸引企業入駐的資本,群眾也因此鼓起了腰包,過上了好日子。
萬山區依托優勢資源,因地制宜促進農旅融合,鄉村旅游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目前,全區已評定省級甲級旅游村寨2個、省級乙級旅游村寨3個、省級標准級旅游村寨4個、省級精品級旅游客棧5家、農家樂14家,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端上了“旅游碗”,吃上了“生態飯”,邁上了“致富路”。(文/游靜、劉佳佳 萬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