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六枝特區:多措並舉答好民生考卷

五年,在時間的軸上是個標尺,在六枝的發展上是成就輝煌。
過去五年,六枝特區經濟社會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70余萬六枝人民群眾的生活裡添了一抹“幸福”的底色。
五年來,六枝特區上下凝心聚力、苦干實干,深入實施精准脫貧、轉型升級、綠色發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民生優先、依法治區、文化活區“八大戰略”,一以貫之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圓滿完成特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過去的五年,盡管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但六枝特區集中精力、集中資源、集中力量辦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健康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成績可圈可點。
“這幾年,六枝特區的發展越來越好,城市品位逐漸提升,交通越來越便利。六枝的變化一天一個樣,讓我們這些在六枝扎根幾十年的老六枝人倍感欣慰,也真心希望六枝的發展越來越好。”說起這幾年來六枝的發展變化,老六枝市民贊不絕口。
六枝特區城區。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春夏之交的日子裡,牂牁鎮、落別鄉、岩腳鎮等地的紅櫻桃讓人垂涎欲滴﹔艷陽高照的秋日,大用鎮、龍河鎮、月亮河鄉等地的獼猴桃挂滿枝頭,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大用鎮、銀壺街道、岩腳鎮、梭戛鄉、牛場鄉等鄉鎮的食用菌,隨時進超市、上餐桌,遠銷省內外,為農民增收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
脫貧攻堅中,六枝特區始終緊盯“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把發展產業作為助力農民增收的根本之策,發展了獼猴桃、茶葉、涼都紅櫻桃、刺梨、食用菌、蔬菜等主導產業。2016年以來,六枝特區累計發展特色優勢產業131.8萬畝,建成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基地52個、規模養殖場151個。建成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9個、萬畝產業基地8個、規模養殖場416個、農產品加工企業55家,認証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產品33個。打造了“涼都紅櫻桃”“涼都藏香豬”“彌你紅獼猴桃”“月亮河有機紅米”等特色農產品品牌。
大力發展紡織、農產品加工、新型能源化工、健康醫藥、新型材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讓人人有事做,戶戶有收入﹔把綜合兜底保障作為不愁吃、不愁穿的重要防線,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等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兜底,將符合條件的18062戶34851人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特困供養等社會救助保障范圍﹔全面做好貧困殘疾人家庭兜底服務,累計發放殘疾人護理補貼、生活補貼1132.5萬元。
教育保障全兌現,不讓一名貧困學子輸在起跑線上,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全部動態清零﹔醫療保障全落實,全面實施農村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報。貧困人口實現參合參保和“三重醫療保障”全覆蓋﹔住房保障全達標,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農村群眾居住環境全面提升,住得更安全、更舒適﹔飲水安全全覆蓋,累計投入21.31億元建設水源工程8個,投入6.28億元縱深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讓群眾喝得上水、喝得好水。
以“組組通”公路建設為突破,累計投入79.59億元推進交通項目建設,全區通車總裡程達4043公裡,路網密度達2.25公裡/平方公裡,徹底解決農村群眾出行不便問題﹔以通訊、電力、廣電雲戶戶用為基礎,無線通信實現村村全覆蓋,農村信息化建設更加普及﹔以金融扶貧、法治扶貧、社會扶貧、志智雙扶為助力,通過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發放“特惠貸”小額貸款,開展法治宣傳等方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不斷改善民生,讓群眾過上渴望過上的小康生活﹔把東西部扶貧協作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甘井子·六枝扶貧協作、中國科大定點幫扶、社會幫扶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六枝特區獼猴桃豐收。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站在六郎路高峰俯瞰六枝城區,鱗次櫛比的高樓拔地而起,讓人目不暇接。各個山體公園的步道依稀可見,小巧玲瓏的九龍山、銀壺山、安平山、中學山宛若點綴在盆景裡的奇山異石,把六枝小城裝扮得清新秀美。
五年來,六枝特區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網、水網、電網、互聯網網網俱全,六枝河經過綜合整治,水體清亮了,一河清流讓城市充滿靈氣和清新,沿河修建了人行步道,亭台等景觀,成為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為杜絕城市內澇和水體污染,全城到處鋪設了雨污分流的地下管道﹔為保護大氣環境,減少排放,城區居民用上了緬甸天然氣和價格適宜的電,鋪設了城區飲用水源地墮卻水庫和新場舊院水庫的輸水管網,數十萬居民用上了清潔干淨的飲用水。
家住東苑小區的居民鄒秋紅介紹,她家的樓下是六枝河,每天下班回來吃罷飯,就到河畔走走,呼吸新鮮空氣,跳跳廣場舞,讓生活充滿節奏感和幸福感。
過去的涼水井村交通閉塞,不通公路,燒煤要靠人挑馬馱。如今公路四通八達,四五分鐘到大用鎮,十分鐘到上六枝,產業路串戶路像蜘蛛網覆蓋村裡,出行或者下地干活,抬腳上車,下車到地。
梭戛鄉沙子村村民周仕發說:“過去村子裡吃水要到村外的水井裡挑,遇上枯水季節,等水的人排成長龍。脫貧攻堅把村裡的水搞通了,家家戶戶,隻要擰開水龍頭,清潔安全的飲用水就嘩啦啦地流出來,洗衣、洗菜、淘米、沖廁都格外方便。”
納雍至晴隆、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鄉鎮二級公路通暢率達66.6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1.56個百分點,建制村通暢率達100%,榮獲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稱號﹔
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前完成,中心城區天然氣實現全覆蓋,4G網絡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寨全覆蓋。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20.3平方公裡,城鎮化率達到48.65%﹔
六鎮高速公路車流如織,東收費站吞吐著穿棱的車輛,駕上一輛私家車,隨心所欲地暢游全國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安六高鐵線路上往來的動車,帶來了客源、帶來了投資、帶來了發展、帶來了便捷,遠方不再遙遠,天塹變了通途……
六枝特區光伏發電站。
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在六枝特區木崗經濟開發區貴州太平洋紡織項目生產車間裡,混棉、梳棉、條卷、細紗、並紗、倍捻……一條條紡織設備生產線前,上百名工人分工協作,一件件紡織成品在她們熟練的操作下制作完成。
“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引進了這麼好的一家企業,以前在家沒有就業門路,也沒有收入,日子過得很苦。現在,紡織廠就在家門口,上班顧家兩不誤,日子好過得很。”皮輥車間35歲工人張英笑容燦爛。
在六枝,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2×66萬千瓦福能(貴州)發電項目建成投產,七大產業板塊全鏈條發展深入推進,紡織、制造、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板塊初步形成,工業發展基礎日益改善。
旅游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六枝特區把旅游發展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實施旅游富民脫貧工程。培育出“落別鄉牛角村、龍井溫泉、廻龍溪溫泉、318浪哨緣房車營地、布依人家驛站、三街十二坊”等一批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衍生出一批旅游致富帶頭人,讓老百姓吃上旅游飯、發好旅游財。
進入岩腳古鎮,迴龍溪畔矗立著一排排別具一格的特色建筑,充滿了古典韻味。火焰山下鳥語花香、廻龍溪溪水潺潺,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以前這個地方哪有這樣漂亮啊,就是一個土山,唯一的看點就是這條河,但河也沒有現在清澈干淨。建成公園后,現在到處山清水秀,來這裡旅游的人也多了起來,村裡的人都吃上了‘旅游飯’。”說到岩腳古鎮的發展變化,太和村村民田麗高興不已。
截至目前,六枝特區成功創建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高分通過省級驗收。
服務民生,開啟高效便捷數字新生活。點開手機上的”健康六枝“app,就能看到在社區醫院的身體檢查結果﹔手機在線預約,到現場幾分鐘就能完成疫苗接種﹔專家遠程會診,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優質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健康”模式,讓六枝市民的就醫體驗越來越好。
“左肺陰影有感染的可能,建議CT復查。”56歲的李海在郎岱鎮中心衛生院拍片,在18公裡外的區人民醫院遠程影像中心,醫生會診后得出結論。
目前,六枝特區商貿物流、金融服務、數據服務、健康養老、文化體育現代服務業不斷發展。
六枝特區廻龍溪溫泉。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在六枝河畔的濕地公園裡,游人不時掏出手機用攝像頭將心儀的景物定格。對於六枝城區居民來說,曾經的六枝河有著不一樣的景色。
蜿蜒的六枝河,穿過六枝城區,見証著這裡滄海桑田的變化,卻因城市的發展導致水質嚴重污染,就在幾年前,這條河仍像一道丑陋的傷疤,警示著人們。
2018年8月8日,六枝河綜合治理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六枝人誓要將母親河恢復到原先水清岸綠的模樣。
新建河道擋牆、河道清淤、截污納管、景觀綠化、水質生態治理……在六枝河整治過程中,六枝特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加強統籌協調,強力推動六枝河污染整治,提升六枝河水質、打造沿岸景觀。同時,為了實現綜合治理目標的可持續性,全區污水管網系統的建設、針對沿線污染源的專項治理、垃圾回收處理體系的完善。
目前,六枝特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42%,省控以上斷面水質持續向好。目前,六枝河的管護已經形成常態。
沿著六枝河沿岸打撈河道垃圾,查看排水設施,這是塔山街道居民蔡老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我們從小在六枝長大,原來河水很干淨的,后來慢慢污染嚴重了,我們就自願來參與治理這個河道,六枝河是黃果樹瀑布的上游,影響很大,保持水質干淨,對大家都好。”從話語中我們窺見了蔡老伯對六枝河深深的情感。
在六枝河的治理過程中,有許許多多像蔡老伯這樣的市民積極參與,自發加入到河道治理的志願隊伍。六枝河整治不僅淨化了水質,也讓生態意識在群眾的心中萌發成長。
水越來越清,山也越來越綠。
六枝特區九層山茶葉基地。
上世紀60年代,剛剛成立的六枝特區被劃定為煤炭資源基地。多年開山挖煤,森林覆蓋率一度下降至21.8%。五年來,六枝特區貫徹落實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加快實施國土綠化步伐,力發展特色產業,持續改善森林資源,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加快恢復,森林覆蓋率達58%。六枝特區成功申報貴州省省級森林城市﹔郎岱鎮、岩腳鎮、落別鄉成功申報省級森林鄉鎮﹔8個村成功申報省級森林村寨﹔107戶農戶成功申報省級森林人家﹔5個村成功申報國家級森林鄉村。
綠色發展不隻讓大山披上了新衣,還為群眾帶來了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近年來,六枝特區大力扶持生態農業產業發展,以生態產業鋪就滿山綠裝,茶葉、獼猴桃、櫻桃等經果產業集成規模發展,替代了曾經的低效農業,林下種植、林下養殖陸續興起,生態旅游發展讓六枝成為知名的“打卡地”和“目的地”,群眾收到了大自然反饋的生態紅利。
五年來,六枝特區深入開展大氣污染“六大綜合治理”,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1%﹔壓緊壓實河長制,強力推進六枝河綜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0.42%,省控以上斷面水質持續向好﹔大力實施農村改廁工程,逐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運,鄉鎮、行政村生活垃圾清運實現全覆蓋,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全面推進礦山治理,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75%﹔污染防治“五場戰役”連戰連捷,生物多樣性加快恢復,森林覆蓋率達58%。
回首過去,六枝特區豪情滿懷﹔展望未來,六枝特區信心百倍!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銳意推進改革,六枝特區正在為實現“十四五”目標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圖/文 何勇、謝俊、羅琴、李恆、令狐榮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