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山區環境資源優勢 推動山區特色農業現代化
山區面積佔到我國國土空間面積的2/3,涵蓋了59.8%的村庄和50.28%的鄉村常住人口,是我國農產品供給的重要基地,是果、茶、食用菌等特色農林產品的優勢產區,在畜禽養殖和蔬菜生產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推動山區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位於“地無三尺平”的貴州省西部,是典型的高寒山區。水城區立足本地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資源優勢發展山區特色農業,探索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山區農業現代化道路。
喜笑顏開水城區雞場鎮農戶正在採摘獼猴桃。水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一、發展山區農業現代化雖有生態優勢,卻存在地形障礙與資源短板
(一)山區自然環境良好,生態與人文資源豐富多樣,是山區農業現代化獨具的環境生態優勢
良好自然生態與多樣人文環境,是山區農業現代化最大的資源優勢。首先,山區具有更良好的生態環境。山區相對平原地區人口密度較低,人類活動強度和開發程度也更低,大部分地區保持相對自然原始的生態環境,森林植被覆蓋率更高,生態破壞和污染物積累程度明顯低於平原地區。例如:水城區森林覆蓋率高達63.55%,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濕潤的特殊氣候。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當地發展生態有機種養業、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奠定了環境基礎。其次,山區擁有更豐富的生態多樣性。由於海拔差異形成的山地垂直氣候帶,以及由於山脈阻隔造成的地理隔離,為山區帶來豐富的氣候多樣性、環境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例如:水城區根據海拔高度和土壤、氣候差異,劃分出海拔1400米以下的獼猴桃種植優勢帶、1400到2000米的刺梨種植優勢帶和2000米以上的畜牧養殖發展區。同時,當地許多野生物種資源,如野生刺梨、野生獼猴桃等,成為發展刺梨、獼猴桃等特色產業的種質資源庫。其三,山區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山區的地理封閉性保存了我國最為原生態的農耕文化與民俗,現已評定的48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絕大多數地處山區。同時,山區生活著眾多少數民族,保存有最豐富的民族文化多樣性。例如:水城區擁有彝、苗、布依等29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比重佔42%,擁有彝族火把節、苗族歌舞、布依族傳統村落等許多民族特色文化,成為當地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重要文化資源。
米籮布依長桌宴。姚詠攝
農民畫之鄉猴兒關。姚祥林攝
(二)山區地形起伏崎嶇、交通不便,是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地形障礙
高大連綿的山脈阻隔了山區同外界和山區內部的交通,造成山區的相對封閉性,是山區農業現代化主要的空間限制障礙。首先,現代化的發展理念與技術信息不能及時傳播到山區,使山區在農業發展理念、新技術採用、經營管理機制和對外部市場變化的敏感度上往往處於相對滯后的狀態。例如:水城區雖然擁有本地野生獼猴桃的優質種質資源,但現有獼猴桃品種卻是從四川都江堰引進,發展獼猴桃產業晚於周邊省份地區。其次,現代化所需的生產要素,如資金、技術、人才等,難以快速自由流向山區並實現高效配置,使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易出現資金不足、技術人才短缺、自然資源閑置和因要素資源錯配而導致的低效率等問題。例如:水城區獼猴桃和刺梨產業,都存在因企業經營主體資金不足、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缺乏配套,導致果園管理維護不到位、產量水平低的問題。其三,崎嶇起伏的地形增加了山區的交通運輸成本。山區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難度與建設成本往往幾倍於平原地區,貴州省成為全國高速公路建設成本與通行費用最高的省份之一。當地交通運輸費用和各項生活物資、生產資料費用因此被抬高,農民收入能夠投入農業再生產的份額減少,農產品也面臨更高的生產與運輸成本。
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水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三)山區發展空間狹小、耕地資源短缺,是山區農業現代化面臨的自然資源短板
山區盡管人口密度低,但真正地勢平坦、適宜人口集聚與產業發展的空間狹小。貴州省地理呈現“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平地空間十分稀缺,各類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隻能依山傍嶺、見縫插針安排用地。山區的耕地資源,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比平原地區都處於絕對劣勢。例如:水城區耕地資源數量少,全區耕地面積152萬畝,人均耕地不足2畝,基本農田人均保有面積不足0.5畝。耕地受地形坡度影響十分破碎,有的地塊隻能種幾棵玉米,被形容為“巴掌田”“草帽地”。此外,大部分區域位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平均氣溫低,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加上石灰岩山區坡度陡、土層薄、地力瘦,耕種不僅廣種薄收,而且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水城區所處的雲貴高原地區還面臨嚴重的工程性缺水難題。當地雖然位於溫暖濕潤、降水量豐富的季風氣候區,但一方面岩溶地質條件使降水大多滲漏流失、難以存蓄,另一方面高山河谷地形使河川徑流水資源集中於谷底,缺乏大型水利設施難以提水上山利用。水城區獼猴桃基地45%的種植面積依賴遠距離工程引水,70%的果園尚未實現節水灌溉,水利設施成為制約獼猴桃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發耳鎮櫻桃熟了果農增收了。 劉靜攝
二、山區特色農業有高產值、高成本與高風險並存特性
(一)山區特色農業有高產值的特性
山區特色農業相比糧油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具有更高的產值。一是產品自身市場價值高。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和畜牧業,其初級產品的市場價格一般要高於糧食、油料、棉花等大田作物,單位面積產值能達到大田作物的1.5到4倍。山區雖然耕地資源少,卻正適宜發展高值農業,是優質水果、道地藥材、優質茶葉、食用菌、高山反季節瓜果蔬菜的優勢產區,其相對涼爽的氣候、相對隔離的空間、豐富的林草資源為發展畜牧養殖提供了有利條件。二是品質品牌的溢價空間。山區特色農業能夠借助產地生態環境資源優勢生產優質農產品,依托品質樹立品牌,並瞄准高端市場和消費群體開展定向營銷,使產品獲得品質與品牌的溢價。例如:水城獼猴桃獲得“有機產品”“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証,並創建地域公用品牌,成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指定供應產品,鮮果遠銷俄羅斯、加拿大等國,果酒產品通過美國FDA認証獲准進入美國市場。三是后期加工增值空間大。山區特色農業通過后期加工,不僅能延長產品保質期、改善耐儲存、易運輸性質,還能夠開發一系列衍生產品,提升附加值。如刺梨鮮果在水城當地收購價為3元/斤,1斤鮮果可加工出5.4元的刺梨原汁,價值增值80%。每斤刺梨原汁又可生產20瓶刺梨飲料,實現10到20倍的價值增值。此外,當地企業還利用刺梨原料開發出保健飲品、藥品,能進一步拓展增值空間。
豐收季節的天門村。 水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營盤桃花雞養殖廠工人正在撿拾新鮮雞蛋。 水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二)山區特色農業有高成本的特性
山區特色農業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發展,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一是生產能力建設的前期投入成本。山區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較差,開辟荒山荒坡,建設高標准果園、茶園,鋪設道路、灌溉等基礎設施,需要較高的成本投入。果樹、茶樹、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栽種后需要經歷若干年生長才能產生經濟效益,期間的管理維護也需要生產主體有持續投入的能力。例如:水城區利用當地煤礦行業轉型升級契機,引導部分“煤老板”轉產投資獼猴桃等產業,使當地山區特色農業在發展初期能得到足夠資金投入,達到較高的發展起點。二是產品存儲與運輸成本。山區本身的地形條件決定交通運輸成本高於平原地區,水城區僅近年新增獼猴桃基地就需要建設道路30公裡以上。此外,山區特色農產品大多具有時間敏感的特點,水果、蔬菜等保質期短,應季和反季節農產品要瞄准市場時間差,對採摘后保質保鮮和縮短運輸時間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山區特色農產品往往採取高速公路、航空等較快捷的運輸方式,並全程配套冷鏈保鮮設施,具有較高的物流運輸成本。三是加工、銷售等后續配套環節成本。山區特色農產品要提升附加值和實現品質品牌溢價,需要在產品加工、品牌打造和市場銷售環節投入更多成本。例如:水城刺梨產業,當地政府為消化本地鮮果產能而投資2.56億元建設加工企業,企業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卻是在全國尋找客戶、推銷產品、開辟市場,為此投入了巨大人力和資金成本。
康養百車河小鎮。 姚詠攝
(三)山區特色農業有高風險的特性
山區的環境特殊性和山區特色農業完全面向市場的特性,使山區特色農業面臨較高的風險。首先是自然災害風險。山區地形與地質結構復雜,氣候與氣象條件多變,冰雪霜凍、干旱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概率明顯高於平原地區。例如:水城獼猴桃在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易發生病虫害,在春季易遭受倒春寒,都會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山區特色農業為防范和應對災害風險,需要在防災設施、災害保險、抗災減損等方面投入更多額外成本。而山區特色農業風險大、成本高,保險企業不願介入,或者保費成本高、賠付水平低,進一步增加了山區特色農業面對自然災害風險時的脆弱性。其次是市場風險。山區特色農業從種植投產到挂果產生經濟效益,中間間隔時間長,期間市場瞬息萬變。如果早期對市場前景缺乏准確預判,中期不能及時開拓下游市場,或者后期市場需求發生變化,都會使山區特色農業陷入產能過剩、產品滯銷的困境。近年來,許多山區紛紛將獼猴桃作為扶貧產業大力發展,使獼猴桃產能規模急劇擴張,2019年種植面積比2015年增加60%。產能增長一時難以被市場消化,一些地方獼猴桃收購價格直接被腰斬,甚至出現果在枝頭無人收的情況。水城刺梨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規模擴張而加工銷售能力不配套的問題,現有加工銷售能力剛夠消化5萬畝已進入盛果期的刺梨鮮果產能。未來,隨著40萬畝刺梨全面進入盛果期,刺梨鮮果產能將會成數倍增長,我們政府和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消化壓力。
龍場鄉蔬菜基地。 劉靜攝
三、通過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實現山區農業現代化
(一)大力發展山區特色農業,是實現山區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現代農業強調的是現代科技的廣泛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面落實,現代農業組織的廣泛建立。水城區作為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2014到2020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76.1%,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了近5個百分點,其中來自經營性收入增長的貢獻佔比達到74.7%。從農民自身需要出發,立足鄉村的生產類型豐富與多元的特質,遵循農業的基本特點,發展農民為主體的特色高值農業與特色產業,成為帶動山區農民脫貧增收,支撐山區鄉村建設,推動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要力量。
水城野鐘刺梨豐收啦。 水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二)發展山區特色農業應首先厚植生態優勢基礎
良好、多樣的生態與人文環境是發展山區特色農業與特色產業的基礎。特色農業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憑借獨特資源條件形成獨特產品滿足特定消費市場,特色農業是天時地利人和在農業生產上的具體反映。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壞就再難恢復。因此,山區首先要將保護生態與人文環境放在第一位,在保護的基礎上發展特色農業與特色產業。要做好生態環境、種質資源的調查,摸清環境資源家底﹔應優先保護生態系統與物種資源,如有機農業生態環境、地方特色品種等﹔應有機融入當地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鼓勵採用生態循環的生產方式﹔應嚴格禁止濫用化肥農藥,排放與轉移未經處理的污染物等行為。
水城區通高鐵。 水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三)推動山區特色農業發展需要補短板、降成本、防風險
基礎薄弱、高成本、高風險是發展山區特色農業面臨的主要難題,需要政府部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強基礎、補短板、降成本、防風險,找到可持續、可復制的產業發展模式。可通過大力開展山區農業、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山區交通運輸和農業灌溉用水條件,降低山區特色農業的基礎設施投入和交通運輸成本。可針對山區地形條件和特色農業發展實際需求,研發推廣合適的農業機械,減輕山區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人力成本。要加大對山區防災減災投入和對農業災害保險的支持力度,幫助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水城茶園。水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四)實現山區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打造全產業鏈、提升組織化水平
發展山區特色產業要遵守做精做強的原則,不盲目擴張面積和產量,要“少而精”“精而強”,不靠數量取勝,而靠品質、靠特色取勝,這符合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也符合農民增收的需要。增強山區特色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打造全產業鏈。農業產業鏈條可以涵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從農業產前的農資生產與技術開發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社會化服務,再到產后的農產品貯藏、深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按照經濟學的理論,產業鏈延伸可以實現農業的增值增效。推動山區特色農業縱向延伸產業鏈,加大對品牌打造、產品研發與市場開發的投入,通過精深加工、高端市場銷售提升附加值。引導山區特色農業橫向拓展多種功能,發展農業+旅游、農業+研學、農業+康養等融合產業,以多功能性實現多元價值。鼓勵經營主體、上下游環節之間聯合抱團,提升產業鏈的組織化水平。要根據中游儲運加工能力、下游市場銷售能力來確定上游的種養規模,減少生產的盲目性。例如:水城區獼猴桃經營主體和政府投資平台共同成立了獼猴桃產業集團,統一打造品牌和定價銷售,能有效避免各經營主體間惡性競爭,實現產業健康發展。(作者系六盤水市水城區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