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非遺畢節

織金苗族:蠟畫千年 情染故鄉

2022年04月02日22:2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青山削翠,碧岫堆雲。

3月,走進織金縣綺陌街道中營社區橋上組,這裡被蒼翠的青山圍繞,春意彌漫,溪水潺潺,草木青翠,彷如一處世外桃源。

這裡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這裡有“世界上最小的蠟刀”, 從古至今,這裡每一個苗族女性,都自幼研習蠟染技藝,代代相傳。

織金地處烏蒙山區腹部,境內苗族經四次大遷徙后定居於此,其蠟染技藝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形成了以精細為主的獨特藝術。

“世界上最精細的蠟染當屬織金地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賈京生教授在他2013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民間手工蠟染工藝文化研究》一書中如是描述。並由衷感嘆:“織金苗族婦女用極細的金屬蠟刀於棉布之上,不用借助剪紙或其他工具,隻憑手繪卻細如發絲,堪稱世界一絕。”

翻閱文獻了解,苗族蠟染初始目的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2021年6月,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貴州織金苗族蠟染上榜。

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變化,織金蠟染面臨著從生活中自給自足的實用品中逐漸脫離出來,與現代文化相互碰撞,從而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織金蠟染如何在現代多元文化潮流中傳承與創新?我們走進苗族蠟染世家——“貴州省民族蠟染藝術大師”楊美家,去感受美麗而古老的苗族蠟染文化的同時,看看苗族同胞是如何做到傳承與創新?

從黃河流域跨過茫茫秦嶺,從長江流域翻越綿綿烏蒙,花、鳥、虫、魚,每一件蠟染細膩的圖案都沉澱了苗族同胞對自然尊重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進織金縣水榭蠟染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展廳,一件件蠟染作品惟妙惟肖,蠟染的包、鞋、衣服、帽子、桌旗、耳環、筆記本、化妝鏡等等,民族風與現代風的組合,給蠟染賦予了新的時尚元素。

“每一個蠟染紋樣都是有靈魂的。”楊美介紹,蠟染講究“紋必有意”,每一個蠟染紋樣都蘊涵著獨特的內涵,所表達出的是對神秘自然界的探索。其紋樣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自然紋樣以花鳥虫魚為主,幾何紋樣多為自然物抽象,大多四面均齊、左右對稱,點線面變化豐富,結構嚴謹,其中點的運用更是獨到傳神。蠟染圖案種類豐富,除苗家常有的蝴蝶媽媽、陰陽魚等,還有龍頭魚、蛇皮花、魚路、蝙蝠等,應用於服裝和各種生活用品。色調素雅、風格獨特,顯得朴實大方、清新悅目。

織金苗族蠟染原料及工具的選擇運用十分講究,蠟材以石蠟、蜂蠟為主﹔染材選用織金山區特有的板藍根、血藤等植物﹔構圖上不借助剪紙或其它工具,僅用指甲完成構圖。工藝上分為起缸、構圖、畫蠟、染色、脫蠟、漂洗、晾干等多個步驟,畫蠟是其中最具創造力的一步。不僅需要精湛的手藝,更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最終留在布面上的圖紋,就取決於手裡的銅刀在布面上留下的融化的蠟跡。

看似簡單的操作,但實際上使用蠟刀繪制圖案並不簡單,需要心與意合、手與心合,用一把蠟刀,一筆一劃將心中最美的畫卷變成身上的服裝,或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

傳統的蠟染從植棉紡線織布,到板藍根發酵制作藍靛,再到畫蠟的顏料蜂蠟,都是大自然的產物,是苗族同胞和自然相伴千百年積累的智慧結晶。

70后苗族姑娘楊美,出生在蠟染世家,她和妹妹楊君從小就與蠟染結伴,七八歲時,跟著奶奶和媽媽學習蠟染,“以前都是自己畫來自己穿,沒有市場。”楊美說,曾因生活困苦,2011年,不得不外出務工。起初在工地上開貨車,之后一次意外受傷不能開貨車,因為從小就會蠟染刺繡這個手藝,好友推薦到貴陽黔尚品公司做畫娘和繡娘。

期間,楊美經常帶圍巾之類的蠟染刺繡產品回家,組織家鄉的畫娘繡娘們來做活,讓她們在家也能靠手藝增加收入。

“每次我從家要回貴陽的時候,女兒都會拉著我不讓我走,一直哭,我的心裡很難過。”看著女兒不舍的樣子,楊美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2017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楊美搭上了返鄉創業的致富快車,創辦了織金縣水榭蠟染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2018年10月,她又成立了貴州巧姐民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畫娘(繡娘)”的發展模式,引導蠟染從分散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發展,帶領家鄉婦女一同發展,其蠟染產品遠銷省內外,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力量。

由於長期以來,苗族蠟染技藝大多用於制作苗族傳統服飾、鋪蓋、擺設等,從而致使蠟染產品的時尚性與實用性結合並不是很強。楊美介紹,現在,她主要負責傳統蠟染制作。創新方面,則由妹妹楊君及女兒楊雪雪來完成,以求讓傳統的與現代的碰撞出新機遇,在繼承傳統蠟染技藝的同時,賦予蠟染新的時代內涵。

“我覺得蠟染永不會過時,在織金蠟染的制作工藝中轉變形式賦能時尚元素,制作更多精美的產品。”在學設計出來的“00后”楊雪雪看來,蠟染應該順應時代,有所革新,才能煥發新生機。

近年來,隨著視頻直播的興起,更多手藝人選擇加入直播,給非遺“帶流量”。他們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弘揚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走進大眾生活。

“我是2006年開始非遺文化傳播這件事的,之前都是通過比賽來傳播,傳播面窄、傳播力度不夠,所以很多人還是不了解織金苗族蠟染。”楊君介紹,現在的直播,她會選擇戶內戶外結合的方式進行直播。戶外會在苗寨中直播蠟染制作全過程,讓觀眾身臨其境,更加真實地感受到織金苗族蠟染純天然這一特點。

為了將織金苗族蠟染技藝傳承和發展下去,2020年11月楊美被聘為貴州省“錦繡計劃”智庫專家,將蠟染制作技藝帶進校園,為大學生上蠟染技藝課。

如今,神秘而美麗的織金苗族蠟染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更像是一條紐帶,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聯結起來。將 “指尖藝術”轉化為“指尖經濟”,楊美希望能帶領更多的婦女同胞把蠟染產業做大,讓更多的人在家鄉就能發家致富,同時,能用好手中的蠟刀,將織金苗族蠟染技藝傳承發展下去。(文/視頻 龍藝、黎榮)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