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水美貴州>>水利新聞

拆網箱不拆產業 漁民上岸生態向好

三板溪:水淨風光美 旅游路子寬

2022年02月10日14:16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冉阿建 通訊員 溫婷婷

寒冬時節,乘船沿著三板溪電站碼頭乘船溯流而上,隻見兩岸青山疊翠,湖面碧波蕩漾,仿佛置身在山水畫中。

“以前水庫裡遍布網箱,水庫的水質很差,走老遠都能聞到臭味,沒人願意到這裡來。現在可不一樣了,三板溪水庫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一到周末、節假日,很多人來這裡游玩。”錦屏縣水務局副局長潘宗懿介紹道。

錦屏縣因青山似錦、秀麗如屏而得名,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東部,是一個集少數民族文化、木商文化、紅色文化、軍屯文化於一體的多文化聚集地,是革命老區、新階段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三板溪水電站就位於沅水干流上游河段的錦屏縣內。

三板溪水電站是沅水干流繼五強溪電站后的第二個百萬級水電站,主供湖南電網。國家“十五”重點能源建設項目、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2006年,三板溪水電站下閘蓄水后,形成6.5萬畝水庫湖面,這裡的農民失去了原來賴以生存的田土,紛紛開始網箱養魚,水庫遍布網箱。2017年年底,該庫區網箱養魚2.3萬多箱,面積達5278.3畝,覆蓋河口、固本、啟蒙等6個鄉鎮1600余戶漁民,網箱養魚在增加庫區漁民收入的同時,嚴重影響生態環境。

網箱養魚雖然增加了庫區農民的收入,但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據錦屏縣環保部門負責人介紹,投放的餌料和魚類排泄物在水庫中日積月累,使庫區總氮含量嚴重超標,水體富營養化,自淨能力大幅降低。

為修復三板溪水庫水生態,還湖一泓碧水,錦屏縣以“保水、保生態、保漁民生產生活穩定,維護良好生態水域環境,嚴守發展和生態底線”為目標,大力開展“退養還湖”,全面清理整治養魚網箱。

“錦屏縣委、縣政府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長江大保護理念,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制定《關於全面深化河長制改革的實施方案》。通過庫區整治、生態水體修復、水體治理等方式,採用恢復、保護、提升原有生態環境,使得在保護水資源、踐行‘河長制’上成效斐然,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潘宗懿說。

在拆除網箱過程中,錦屏縣還積極用好國家漁業發展和漁民轉產的相關政策,切實保障“漁民”利益,籌資1.8億元作為拆除補助專項資金,保底收購存量魚,補助養魚網箱及拆除工時費用,拍賣處理拆除下來的鋼管等物資,所得資金都給漁民。經過多項有效舉措,三板溪庫區網箱養魚全部拆除上岸,全面退出庫區水域。

網箱退出與轉產轉業同步推進。錦屏縣一方面做好網箱退出,一方面幫助網箱養殖戶尋找新的出路,加大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通過發展工廠化養殖引導“漁民”上岸,實現“拆網箱不拆產業”,推進水產業轉型升級。

為了保証三板溪水庫的水質,錦屏縣會定期在庫區投放鰱魚和鳙魚,這些魚類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不需人工投餌,且具有淨化水質,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作用,“以水養魚,以魚控藻”,既保証了湖面生態,又實現了漁業創收。

修復水生態行動得到錦屏沿河兩岸群眾的支持與擁護。“我家以前就是網箱養魚的漁民,當時水庫的水質很差,現在好了,家人上岸,我還當了護漁隊員,每天在三板溪水庫巡河,看著這裡的水環境越來越好,我也是發自內心的高興。”從漁民轉成護漁隊員的范列海安心在三板溪庫區當起了護漁員。

三板溪水庫網箱魚成功上岸,是錦屏縣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生動體現。全縣各級河(湖)長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主動領責,勇於擔當,集中力量啃下了一批河湖管理保護中的“硬骨頭”。

如今,河湖面貌得到改善,群眾點贊聲不斷,錦屏縣又在庫區做起了旅游文章,准備依托庫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光,發展鄉村旅游,力爭將旅游產業做成庫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群眾增收的新路子。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