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盤活森林資源,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綠色林地 金色寶地(經濟聚焦)
貴州的森林覆蓋率超過60%,森林面積是耕地面積的兩倍以上。靠山吃山,貴州盤活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等產業,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綠色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021年7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貴州林下經濟實現從地方探索到省級統籌、從鬆散無序到規范有序、從追求短期效益到謀劃長遠發展的根本轉變。
在貴州,綠色林地正變為金色寶地。
“林地的產出高起來了”
早上10點,山間的霧還未散去。離開納雍縣城,車隨山路盤旋而上,至化作林場。踏入林地,記者輕手輕腳向前走,唯恐踩到土裡的“寶貝疙瘩”。
這“寶貝疙瘩”便是紅托竹蓀,喜陰喜濕。海拔1700多米,森林覆蓋率達86%的化作林場正適合培育紅托竹蓀。“這林下空間就像一個天然大棚,溫度濕度適宜,培育出來的竹蓀和野生竹蓀相差無幾。”化作林場紅托竹蓀種植基地負責人胡劍介紹。
竹蓀被譽為“菌中皇后”,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加工后的竹蓀一公斤能夠賣到700元。瞄准市場機遇,化作林場建立起紅托竹蓀種植基地,佔地1500畝,今年已收獲27.5噸鮮竹蓀。
在化作林場的東南面,1萬多隻土雞在山地裡奔跑,一見到人,便躲進茂密的樹林裡。這是位於化作鄉益新村的土雞生態放養場。
何為“生態放養”?“沐綠蔭清風、喂五谷雜糧,啄林間虫蟻、食山野蔬草。”益新生態放養場負責人曾雷介紹,“放養場利用的是林地和退耕還林地,生態植被和環境好,水源豐富,相當於土雞的天然‘跑場’。”每一批次的土雞出欄后,工作人員會清理放養場,再讓下一批土雞“入場”。11月中旬,今年的第二批土雞已全部出欄,將銷往珠三角地區。
在思南縣涼水井鎮泡木寨村白楊坪,山間不少鬆樹樹干上都綁了鐵皮石斛。“這樹干直,樹皮粗糙,適合綁石斛。”泡木寨村仿野生鐵皮石斛種植基地工作人員張成淵介紹,基地共種植鐵皮石斛1100畝,今年已採摘鮮花和鮮條34.5噸。
“退耕還林十幾年了,林地的產出高起來了。”張成淵邊說邊咧著嘴笑。
“發展林下經濟既能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林下空間,又能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納雍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陳剛說。
貴州各地因地制宜選擇林下經濟發展主導產業,構建起林下種植業、林下養殖業、林下產品採集業、森林生態旅游康養業等四大業態。2020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面積2203萬畝,產值400億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計建成千畝以上林下種養基地321個,開發利用林地面積增加到2459.5萬畝,上半年實現產值295.7億元。
“沒想到深山老林也能掙錢了”
巡山、除草、噴水……這是泡木寨村仿野生鐵皮石斛種植基地管理人員張長高的日常工作。57歲的張長高過去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5口人,家庭年收入隻有3000元左右。
2017年底鐵皮石斛基地建成投用后,張長高被聘請為管理人員,“基地每個月固定工資3000元,家裡有兩三畝林地流轉,每年還有些土地流轉費用。”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加上平時種糧食和養牛的收入,張長高今年7月和女兒合伙蓋起了新房,“沒想到深山老林也能掙錢了!”
除固定用工以外,各林下產業基地還吸引當地村民就近、靈活務工。在化作林場紅托竹蓀種植基地,六七名婦女正在地裡清理雜草。“合作社負責協調組織勞動力,村民有空就可以報名到基地干活,100元一天,按天結算。”陳剛介紹,目前紅托竹蓀種植基地已吸納5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
益新生態放養場採取“計件”工資制,每到土雞出欄時,會請周邊村民幫忙抓雞,抓一隻收入1元。每出欄一隻雞,合作社農戶會獲得相應保底分紅。
貴州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公司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和生產銷售,合作社協調土地流轉和組織勞動力,農戶通過林地流轉、入股分紅、參與勞務等方式增收。
2020年,貴州林下經濟共提供穩定就業崗位10.66萬個,有效解決了疫情期間農戶就地就近就業。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林下經濟產業共帶動320萬農村人口增收。
“貨要賣得好,品牌要叫響”
走進大方縣九龍天麻公司的加工廠,剛蒸完的天麻熱氣騰騰,咬一口,有淡淡的苦味。
大方縣地處烏蒙山腹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適合天麻生長,大方天麻也享有“天麻佳品產貴州,貴州天麻數大方”的美譽。
“貨要賣得好,品牌要叫響。”大方縣天麻種植龍頭企業九龍天麻公司負責人文平說,早在2004年,自己就花8萬元請人進行品牌形象設計,還注冊了商標。
2008年,“大方天麻”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文平看來,公共品牌能夠帶動企業品牌建設,企業品牌也要助力公共品牌提高知名度。
“去年,我們在展銷會免費品嘗產品上就投入了80萬元。”展銷會是天麻推廣的重要陣地,九龍天麻公司每年參加展銷會20余場,將大方天麻帶到廣州、上海等沿海城市。
今年6月,九龍天麻公司還嘗試了一次線上直播賣貨。“直播20多分鐘,賣出4000多單,銷售收入60多萬元。”嘗到線上賣貨的甜頭,文平正准備與直播團隊及平台進行長期合作。
在公共品牌與企業品牌共同發力的前提下,大方縣天麻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目前,大方縣天麻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年產值達1.8億元。依托九龍天麻公司等龍頭企業,大方縣建成了規范化和標准化的天麻產品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產、研、供、銷一體化的大方天麻產業鏈。
貴州堅持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大方天麻”“織金竹蓀”“桐梓方竹筍”等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証,為發展林下經濟打牢品牌基礎。“通過創建品牌,一定程度破解了產品名氣小、銷路窄、效益低等方面的問題,貴州林下產品品牌競爭力逐步提高。”貴州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9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