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鎮市流長苗族鄉: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11月11日,在清鎮市流長苗族鄉馬隴村香菇種植基地,大棚裡一個個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香菇如同撐起的花傘,淡淡的菌香扑鼻而來,採摘、裝框、搬運、入庫,村民們正忙碌著收獲果實。
大棚裡,村民趙麗梅笑得格外燦爛,在她眼裡,這小香菇可是撐起她增收的“致富傘”。
“從3月份購進菌棒,到11月份開始產菇,全程不用肥料不用農藥,真正的無公害蔬菜。”她扳起指頭算了一筆賬,大棚裡共有5萬個菌棒,一個菌棒能產0.8公斤,今年預計年產4萬公斤,實現收入32萬元,除去成本,一年能賺十多萬,帶動就業15人。
村民楊德秀告訴筆者,由於村裡土壤貧瘠,種庄稼收成不好,所以他們把土地流轉給村合作社種植食用菌,現在他們不僅有土地流轉費,還有15個村民在基地務工,很劃算。
楊登付是馬隴村村干部,也是村合作社負責人,據他介紹,馬隴村海拔高、土層薄、氣溫低,很適合種植食用菌。今年,村合作社瞄准食用菌的良好市場前景,流轉部分村民土地種植香菇,切實把香菇產業打造成為馬隴村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張“新名片”。
今年以來,流長苗族鄉緊緊圍繞“四新”抓“四化”要求,聚焦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特色化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圍繞“一村一品”,發揮本地地理、生態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在現有刺梨、元寶楓、腰岩黃牛等已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基礎上,引導各村不斷試點探索發展菊花、香菇、野蔥等特色農產品,推進農業與觀光採摘、健康養生、民族文化、休閑旅游等深度融合,打造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品牌。同時,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推進特色種養示范村建設,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產業格局,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再鋪新路子,為推進鄉村振興筑牢基礎、拓寬路徑,真正做好農業發展的“特長生”,努力實現“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圖/文 陳勇、文琪)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