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透過短視頻,小村寨日均吸引數百名游客“打卡”

“空心村”躥紅

2021年11月05日08:02 | 來源:貴州日報
小字號

煥河村火了,原本“空心化”的村子突然熱鬧起來。

從今年夏天開始,這個位於銅仁市德江縣大山深處的土家族村寨迎來一波又一波“打卡”客流。截至目前,村子累計接待游客9萬余人,國慶節小長假7天,迎來了2500余輛自駕游車輛。

改變源於一名80后創客和他所拍攝的短視頻。隨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客流涌入,古村開起了第一間小賣部、第一家農家樂,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創業,在家門口實現收入翻番。

短視頻帶“火”一個村

“老板,湯圓多少錢一碗?”

“老板,給我兩杯包谷酒。”

今年夏天,煥河村突然迎來了旅游潮。除了銅仁本地的居民外,還有湖南、重慶的游客專程來感受古村魅力。據村裡統計,每天都有七八百人來村裡做客,周末時人數更是常突破1000大關。游客反饋,他們都是從同一個地方知道煥河村的:手機短視頻平台。

過去兩年,這個僅204戶人家的小山村,透過短視頻,成了“網紅村”。

2018年,有著多年電商經驗的德江青年丁浪敏銳地感覺到,短視頻會成為下一個流量入口,家鄉的煥河村浮現在他的腦海裡。

煥河村地處深山,距離德江縣城20多公裡,村民多是土家族,主要靠農耕為生。至今保留著青瓦房、青石路,數十株珍貴古樹和一口古井更給村庄增添了幾分古朴寧靜。丁浪有個直覺:在這裡拍視頻肯定會火。

2019年7月,丁浪來到煥河村,准備打造一個傳統村落加傳統美食的IP。村委會主任趙紅軍很支持他的想法,並向他介紹了一位合適人選:水井上面那戶人家住著一位很會做菜的奶奶,名叫張金秀。

“奶奶做什麼,我就拍什麼。”得到老人同意后,丁浪開始拍攝記錄張金秀做飯日常,並給發布這些視頻的賬號取名為“黔東農倉”。

運營不到半年,“黔東農倉”積累了30萬粉絲,並開始展現出不俗的帶貨能力。2019年10月,張金秀在視頻中做了一道紫薯蒸飯,成功幫助當地售出5000多單紫薯。

次年7月,當時的德江縣挂職副縣長郭曉春走進“黔東農倉”直播間,和丁浪一起賣起了家鄉的花椒、茶葉、蜂蜜等特產。短短兩小時賣出4000多單,銷售額累計20多萬元。

丁浪介紹,2020年,“黔東農倉”賬號線上線下的總銷售額達200萬元。其中大部分是通過張金秀的視頻帶貨賣出去的,銷量最好的是蕨根粉、辣椒面等當地農產品。

“被看見”的古村迎來旅游潮

在“黔東農倉”賬號粉絲量達到60萬左右時,丁浪和團隊決定開始新嘗試:用短視頻帶動當地旅游。

一個名為“古村樂樂”的新賬號誕生,主人公是一位年輕孃孃“樂樂”。很快,干活麻利的樂樂得到了網友的認可。截至目前,“古村樂樂”在發布平台上已經積累了141萬粉絲。

丁浪團隊有意在“古村樂樂”的每一條短視頻下方帶上煥河村的定位。“之前擔心村裡沒有做好准備,廁所、垃圾桶等配套設施跟不上,所以沒有刻意透露拍攝地點。現在這些都做起來了,我們就帶上了定位,希望能為村裡吸引游客。”

“以前交通閉塞反而讓傳統文化保留了下來。”煥河村第一書記、德江縣住建局工作人員趙健濤介紹,2013年8月,煥河村入選了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除了視頻中頻頻出鏡的那口古井,村裡一座頗具土家族特色的房屋也深受游客喜愛。

“原來我們這兒不通車,現在反而開始堵車。”趙健濤說,2014年煥河村修了第一條通往縣城的水泥公路,平時少有車輛來往。但現在,自駕游的車輛常常在村口排成長龍,每天都需要工作人員疏通引導,“村裡正考慮通過進一步施工,改善道路狀況。”

對於那些遠道而來的游客,村裡人起初並不適應,甚至有些排斥。他們抱怨游客打亂了原本的生活節奏,但經過村委會多次開會溝通,大家改變了想法。漸漸地,村裡的長廊上開始有了賣涼面、米線的攤點,當地特色的斑鳩豆腐、包谷斗酒等小吃也有了銷售途徑。85歲的趙爺爺,曾經反對發展旅游經濟,現在也在小吃長廊賣起了麥包和雞蛋。

改變不僅在於來村裡的人多了,更在於村子本身。煥河村走紅后,當地加大了對村裡基礎設施的投入。趙健濤介紹,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煥河村不僅新添了消防設施,還建起了人行步道、文化休閑健身廣場。為了讓前來旅游的網友們有更好的體驗,村裡特別設立了公廁、路牌等設施。

“現在村裡做小生意的人每天收入都有幾百塊錢,去除成本一年也能掙一兩萬元,收入翻了幾倍。”趙健濤說。

小變化孵化大信心

今年以來,村裡許多年輕人也看到了家鄉的變化,主動回村。

23歲的趙霜利用自家的老屋,開起了村裡第一家小賣部。店裡商品不算齊全,但生意卻很不錯。趙霜透露,算上冰櫃在內,開這家店總投入一萬多元,“一個月不到就收回了成本。”

在長廊賣小吃的村民張曉芬說,從沒想到能在家門口創業。早些年村裡不通路的時候,為了買兩袋鹽巴,要花兩三個小時翻過大山才能到集鎮。現在,張曉芬在村干部的動員下,擺攤賣起了土家美食“豆腐湯圓”。暑假高峰期雖然已經過去,但每天仍能有數百元收入。

30歲出頭的趙江過去幾年一直在外地開網約車,上個月,他經營的煥河村首家農家樂正式開始營業。

按照趙健濤的計劃,農家樂開起來后,村裡的土雞蛋、臘肉就有了銷售途徑,黃花、辣椒等特色蔬菜也能就地消化。眼下,回村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曾經無人傳承的花燈、“打溜子”等土家族特色民俗也該重新學起來。

丁浪也有自己的長遠計劃——把在煥河村積累的經驗復制到更多的貴州鄉村。“我們的目標就是在貴州每個縣都捧紅一個村,讓網絡連接山裡山外,助推鄉村振興。”

最近這段時間,丁浪和團隊成員在德江縣沙溪鄉大寨村打造另外一個短視頻賬號“古村28渡”。新賬號的主人公是大寨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之所以選擇拍他,是因為雙方在理念上十分契合:通過短視頻打出村子的知名度,然后發展旅游業實現村民增收。(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胡銳)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