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要聞

歲月鑒“珍”情——聽珍匠故事·品珍酒傳奇

十年匠心付出 終得品質佳釀

王秀芳
2021年10月21日19:25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1975年,秉承一代偉人“萬噸茅台生產”夙願的國家重點科研攻關項目——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落戶貴州遵義匯川石子鋪。歷經十年,3000多次分析試驗,1985年10月21日至23日,試制酒通過由周恆剛、季克良領銜的業內最高級別白酒鑒定會鑒定,取得成功,業內俗稱“85鑒定”。

46年來,一代又一代釀酒人前赴后繼,創造了從艱苦卓絕的易地試驗到酒中珍品的珍酒傳奇,涌現出一批堅守傳統技藝和制酒方法的珍酒工匠,他們立足普通崗位,干出不凡業績,續寫著新時代的珍酒傳奇。

今年10月,是試制酒通過“85鑒定”第36年,為深入挖掘珍酒工匠精神,講好珍酒故事,人民網推出歲月鑒“珍”情——聽珍匠故事·品珍酒傳奇系列報道。

1975年茅台科學試驗車間原址。貴州珍酒供圖

“租民房辦公,用柴火取暖,雖然當時條件很苦,但鄭老等人沒有任何怨言,他們一心扑在試驗上。”1978年冬,“貴州茅台酒易地試驗”立項的第三個年頭,時任遵義團市委副書記的黃先榮前往貴州茅台酒易地試驗廠看望岳父鄭光先,誰知鄭老等人正圍著柴火堆,研究基地建設事宜。黃先榮感慨地說,作為原茅台酒廠黨委書記,鄭光先本來很適合易地試驗項目,但因條件限制,項目推進十分不易。

鄭光先。貴州珍酒供圖

原來,位於石子鋪的貴州茅台酒易地試驗廠本是遵義市杜仲林場,四周荒涼無比。鄭光先調任試驗廠黨支部書記兼廠長時,廠區僅有一棟廠房,辦公區域和宿舍都是從當地百姓處租賃的土牆房。為早日完成試驗目標任務,鄭光先克服種種困難,領著眾人日復一日搞生產、做研究,終於用10年含辛茹苦換來了高品質醬香白酒。

豐富經歷,成就行業骨干

“經過3000多次分析研究,才得到較為滿意的‘試制酒’,這其中滋味,大概隻有鄭老自己知道。”提及鄭光先數十年如一日扎根易地試驗項目的原因,黃先榮坦言,一切都與他的經歷有關。

黃先榮介紹,鄭光先於1930年出生在遵義市桐梓縣花秋鎮一戶普通農民家庭。1935年,紅三軍團經過花秋壩時深受百姓喜愛,鄭光先在懵懂間對紅軍有了感情。1949年,桐梓解放,打心眼裡喜愛當年紅軍的鄭光先積極擁護解放軍,並在父親支持下參加了土改工作隊,因表現良好,半年后被推薦到貴陽銀行干校學習。

干校畢業后,鄭光先被統一分配到仁懷,在北山區擔任營業所干部,很快被提拔為主任,還因工作成績顯著,擔任過縣供銷社主任、銀行行長等職務。1958年,鄭光先被選中擔任茅台酒廠黨委書記兼廠長,用8年時間實現了產量翻番和質量提升。后來,鄭光先又在車間一線工作了11年。

“制曲、烤酒、背糟子、上甑、攤涼,車間工作期間,鄭老從普通工人干起,釀酒的所有工序他都干過。”黃先榮說,10余年的一線工作經歷,把一個過去隻懂管理、不懂生產的人變成了既有技術又懂管理的“通才”,因此,貴州省輕工廳向省科委推薦鄭光先作為“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項目技術骨干之一時,省科委很快接受了。

1975年,鄭光先調任貴州茅台酒易地試驗廠,與原茅台酒廠副總工程師楊仁勉、總酒師張支雲等,共28位茅台酒廠技術骨干一道,開啟了被譽為酒業“壹號工程”——“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的偉大開端。“‘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源於一代偉人‘讓更多人喝上高品質醬香酒’的宏偉夙願,雖然酒是白的,但背景是紅的。”在黃先榮看來,鄭光先的故事和經歷都與紅色有關,他能承擔如此使命,或許是命中注定。

苦干實干,創造品質佳釀

“當時交通不便,鄭老每次‘進城’找政府部門匯報項目進展或協商具體事務,都要步行2個小時。有時天太晚,他會在我家休息片刻再趕路,非常辛苦。”黃先榮記得,除需克服交通不便的影響外,鄭光先還頂著巨大的心裡壓力。“因為茅台酒廠的海拔僅有300米,而試驗基地不僅海拔高,還不具備成熟的菌群條件,他擔心項目失敗。”

制曲、烤酒、勾調,在一次次試驗的過程中,鄭光先等人得出結論:要釀造與茅台酒一樣的高品質醬酒,除把握醬香酒傳統釀造工藝的精髓外,還須結合試驗基地具體的氣候環境進行精細化調整。

黃先榮介紹,通過不斷摸索嘗試,貴州茅台酒易地試驗廠總結出了“下沙”時間早於茅台地區、“曲坯”側立晾晒的經驗。此外,在各方鼎力支持下,試驗廠還與四川大學生物系、國家科委廣州測試中心、貴州大學等單位合作,用添加微生物群、中子束轟擊、紫外線照射等方法對釀造工藝進行了種種探索。

1979年,第一批次的“試制酒”問世。1981年4月,方毅副總理親臨石子鋪視察項目進展,並提出生產“試制酒”增加效益的舉措。隨后,試驗廠便按程序申報注冊了“茅藝”商標。1982年11月,“茅藝酒”一經推出,便廣受好評。“當時一般機關干部月工資才50多元,而試驗廠的職工工資已有300余元。”黃先榮唏噓不已。他說,鄭老等人克服交通不便、經費不足的困難,生產出的高品質“茅藝酒”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試驗基地不僅擴建了廠房,還購置了大量科學儀器和生產設備。

從“白手起家”到“自力更生”,作為“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項目的負責人,年近半百的鄭光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領著眾人苦干實干、突破重圍,為試驗項目不懈努力。

1985年,歷經10年匠心試驗,經過9個周期、63個輪次試驗、3000多次分析研究的“貴州茅台酒易地試驗”項目迎來交卷時刻,試驗廠全體職工屏息以待……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