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好“黃金葉” 能圓“黃金夢”
——聽“鐵杆煙農”講種煙故事

在近些年的採訪中,筆者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凡是種植烤煙的地區,貧困發生率普遍偏低,凡是種植烤煙的農戶,很少是貧困戶。
走進黔南煙區,依托烤煙收入建起的樓房比比皆是,煙農們利用種煙收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將兒女送進大學,改變了一代代農村孩子的命運。
在黔南,烤煙是最成熟、最有保障的訂單農業,是最穩定、見效最快的增收產業之一。隨著烤煙種植技術的日益提高、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經營模式的日漸成熟,烤煙生產實現機械化、工序化作業,專業化服務,率先步入山區農業現代化,種植效率大大提高,減工降本成效明顯。
穩穩的種煙回報,讓黔南煙區擁有一大批“鐵杆煙農”,他們技術精湛、頭腦活絡、性情豁達,是黔南烤煙產業真正的明星主角。
時下正值烤煙收購季節。連日來,筆者輾轉於黔南各大煙區,下煙地,到烤房,進煙站,採訪了大量煙農,採擷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今天選擇3個“鐵杆煙農”的故事,和讀者一起分享他們豐收的喜悅。
文家榮:種煙是個精細活,一點都馬虎不得
“種煙十年,賺了將近300萬吧!”見到文家榮時,他毫不隱瞞的說,種煙修了這棟樓房,還在福泉市區買了一套,都勻也買了一套,二姑娘建房的時候也出了錢,3個姑娘的房子都幫襯了,這些年,在房子上就花了200來萬。
“可惜今年種煙失敗了,地沒有輪作,病虫害嚴重,要不然,這170畝煙的毛收入能有80萬,加上公司補貼,至少能賺40多萬元。哎,大意了,不能心存僥幸啊。”文家榮稱自己一個種煙“老司機”,竟然在“陰溝溝裡翻了船”。
這是文家榮種煙10年來第一次“失手”。“雖然失敗,但目前本錢已經找回來了,加上公司補貼和保險公司的賠償,今年還能賺15萬左右。”
文家榮是福泉市陸坪鎮藜山社區羅貝村猴昌坪組的種煙大戶,種煙技術好,管理到位,收入豐厚,在當地名聲非常響亮。
種煙之前,文家榮當過泥水工,做過木材生意,販賣過牛馬,不僅沒有掙到錢,還欠下10多萬元的債務。
“剛嫁到他家的時候,那才叫窮哦,就幾間破瓦房,連廁所都沒有,兄弟姐妹七打七個,那幾年硬是走霉運,做啥啥不成。”文家榮的妻子陳定英岔話說,幾經折騰后,2011年夫妻倆決定種植烤煙。
“當年種了30畝煙,收入2萬元。”文家榮說,那是闖蕩多年失敗多次后第一次掙錢,那份喜悅至今都忘不了。“錢一到手就買了電視機和沙發,結婚多年后終於有了‘家’的樣子。”
第二年種了60畝,掙了20多萬元,一下子就把欠債還清了。
就這樣,夫妻倆一發不可收拾,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多。
“2016年我們把老屋基的房子賣掉,添錢建了這棟新樓房,這裡又寬敞,風景又好,交通又方便,離煙地烤房都近。說來也怪,現在做什麼都順,一順百順。”陳定英說,這輩子認定了,就適合種煙,“象這段時間,賣一次煙收入就是10多萬元,心裡熱呼呼的,雖然辛苦,但就喜歡這種感覺。如果現在叫我改行種其它產業,要擔心賣得出去不,擔心價格好不好,太累了。”
“種了10年煙,就失敗一次,正常,正常,就算花錢買教訓,明年再來嘛。”文家榮說,因為種植面積大,很難找得到適合的土地輪作,這也是今年種植失敗的主要原因。
“說句不謙虛的話,我種煙的技術,難得有幾個趕得上。在我的煙地,全省全州現場會開了不下五次,課題煙都種了8年。課題煙可是個精細活路,一點都馬虎不得。”文家榮說,課題煙雖然有補貼,但是需要付出加倍的精力,技術要到位,管理要精細,責任心要強,“每一片有效煙葉都要挂牌打記號,記錄它們的變化,從煙地到烤房再拿到煙葉站交售,都要分類堆放,不能出錯,操心得很。”
文家榮的種煙技術,讓村民們羨慕不已,很多村民紛紛前來“拜師學藝”。這些年帶的徒弟已有十幾個。
周禹華就是其中之一。
“他跟著我種了三四年煙,掙了50萬,我告訴他,再苦幾年就能當上百萬富翁了。”文家榮說,周禹華今年種煙100畝,煙葉質量很好,上等煙比例高,均價每斤17元,預計產量3萬斤,產值51萬,利潤28萬元左右。“你看看他的煙,這質量,這呈色,這手感,咋會不找錢嘛!”
“他的煙地就在我的旁邊,我的遭病,他的就沒遭。哎,這土地輪作,我是買了大教訓了。”文家榮說,這段時間正在協調土地,為明年的生產作准備。“希望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地塊!”
段洪乾:善於總結經驗才能種出好煙
段洪乾是平塘縣牙舟鎮甲本村馬坡組煙農。見到他時,正值縣煙草公司技術員到他家取煙樣。
“這個煙葉,就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要用他的煙葉做對標樣品,統一收購眼光!”縣煙草公司質量總檢吳光斌說,這是今年第二次來老段家取樣了,第一次取的中下部煙,這次取上部煙。老段種的煙,外觀漂亮,顏色純正,葉片柔軟,大小適中,色度均勻,香氣十足,是典型的蜜甜香型,代表了平塘縣的煙葉種植水平。
聽了技術員的夸獎,段洪乾有些羞澀的說,都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才有了今天的成效。“在這大山裡,種煙最牢靠。”
段洪乾從29歲開始種煙,今年整整16年了。因為甲本村山多土少,每年就種30來畝,夫妻二人精心打理著,忙不過來的時候請幾個工,一年下來十來萬元穩穩收入囊中。這些年,因為種煙,生活有了改善。建了三層樓房,買了越野車,供孩子讀書,很有成就感。
“他今年種了30畝,上等煙比例達到83%,非常高了。”吳光斌說,加上補貼,預計純收入有15萬元左右。
“這其中,隻要一個關鍵環節技術沒有做到位,都有可能失敗。比如,煙地沒有選好,烘烤的時候火候掌握不好,採摘的時候煙葉成熟度不夠,我在這些方面都是買過教訓的。”段洪乾說,善於總結經驗才能種出好煙,現在除了採摘、移栽、編煙請工人,關鍵活路都是自己和妻子親自動手。
“他種的30畝煙裡,有10畝是課題煙,已經烤好了,就堆在樓上,那個煙更漂亮。”跟著吳光斌,我們來到二樓。
打開房門,清香扑面而來。拉開遮得嚴嚴實實的窗帘,陽光照亮了房間,成捆的煙葉堆滿屋子,揭開遮蓋在煙葉上的塑料布,桔黃的葉片格外亮眼,顏澤純正,柔軟油潤。“這個課題煙的上等煙比例至少在85%以上。”吳光斌說,這批煙將送到州裡,由省級專家來分級評定。
今年5月,縣煙草公司要在全縣選一戶種煙技術好的煙農,作為“國家煙葉等級轉化課題煙”的試驗煙地,要求煙葉質量要能代表平塘煙葉的最高水平,煙農種植、烘烤技術過硬,責任心強。最后,公司確定選擇段洪乾的10畝煙地作為課題煙。
“課題煙要精耕細作,花時間精力,一點都馬虎不得。”段洪乾說,幸好這些年他習慣於總結經驗,技術一年年提高,否則,哪裡敢接這份重任。
“不說別的,就是選煙地,就非常的講究。”說起種煙,這位開始問一句答一句的庄稼漢,居然口若懸河起來:要選向陽、無病害史、排水好、通風透氣的土地,還要選中等肥力的黃壤土。要順光壟廂,壟高40公分,還要測土配方施肥,拉繩等距移栽……
段洪乾一口氣說了一大堆專業種煙技術,直說得吳光斌頻頻點頭稱道。
“其實一點也不復雜,隻要把握好時間節點,技術做到位,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就一定會成功。”段洪乾說,這些年,有3戶煙農跟著他種煙,從選土開始,到最后烘烤,他都手把手的教,耐心的傳。“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種煙致富。”
張權錄:轉移“戰場”打了“翻身仗”
在瓮安縣嵐關鄉茶海村一個叫四方井的小地名,我們在一排新建的生物質燃料烤房群見到了種煙大戶張權錄。
兩排烤房中間的空地,被劃分為工作區和生活區。工作區,妻子正張羅著拉煙到收購站賣,兒子張衡正在打包煙葉,兩個工人在編煙,兩個工人在解煙,地上堆滿了待烤的綠煙葉和已經烤下炕的黃煙葉。生活區,有臨時支起的床,還有鍋碗瓢盆。看得出,這段時間一家四口吃住都在烤房。
“一家人都吃得苦哦,老板技術好,待人好,生產生活都會安排,象這樣的大戶希望多來幾個,帶動我們當地人打工掙錢。”正在解煙的譚少蓮是嵐關鄉章角村下壩組村民,她和另外一個村民張忠民,承包了張權錄烤房裡上煙和解煙的活,上一杆煙1元,解一杆煙6毛,每天8小時左右,每人可以掙280元左右,能連續做36天,一季下來,每人能掙1萬元。
張權錄不是嵐關人,家住天文鎮烏江村當壩組,是20年的“鐵杆煙農”。因為老家是老煙區,煙農多,土地有限,每年隻能種幾十畝煙,這讓他總有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遺憾。這些年,在老家建了兩棟房子,配齊了貨車、轎車、農用車、摩托車,盤了兩個兒女的婚事,為兒子的車禍賠償買了單,花光了所有的種煙積蓄不說,還欠下30萬元的債務。“如果能種百畝以上的面積,我幾年就能還清債務!”張權錄常常給妻子念叨。
2018年,烏江村另一位煙農陳大忠率先來到嵐關鄉流轉100畝土地種煙。由於嵐關是新煙區,土地資源豐富,土壤品質好,氣候適宜,種出的煙等級高,讓他狠狠賺了一筆。
陳大忠的成功,讓張權錄看到了希望。
2019年,張權錄決定將種煙“戰場”轉到嵐關鄉,流轉110畝土地種煙,這一年他掙了24萬。2020年,張權錄流轉180畝土地種煙,掙了30萬,兩年就將所有欠債還清。今年,無債一身輕的張權錄決定放開手腳大干一場,種了240畝煙地。
“今年煙葉長得好哦,已經賣了一半,還有15炕就烤完了,上等煙比例達到84.96%,每斤均價17.43元,收入52萬了。我算了一下,除掉成本47萬,再加上公司的補貼,今年純利能有50萬元。從負債30萬到純賺50萬,3年打了個翻身仗!”張權錄笑得樂不可支。
在一處叫龍塘坎的小山村,藍天白雲下,綠黃色的煙地隨著山勢連綿起伏,風景美得如畫。
“你們看,長得最好的煙就是我家的。”張權錄愛人驕傲地說,採摘到尾聲了,要是之前來看,更漂亮。
“嵐關20年前也種煙,后來慢慢改種茶葉、蔬菜、中藥材,所以輪作后,烤煙長得非常好。”張權錄說,他們幾個大戶的到來,不僅帶動當地群眾打工掙錢,還帶動10多戶村民加入烤煙種植隊伍,茶海村龍塘坎組的村民石碧忠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嵐關后,張權錄和石碧忠認了老表。看到張權錄的成功,加上張權錄的勸說,石碧忠今年種煙40多畝。
“手把手教呢,按照種植時間節點,告訴他該做什麼了,該注意什麼了,還幫他培訓工人。”張權錄說,煙是長得很好,但是8月18號那天,烘烤的時候突然停電,有一炕煙正好到了最關鍵的溫度,一炕煙損失了1萬多元。
“灰心啦,說不想干了。我就勸他,已經賣得五六萬元進賬了,損失那一炕也不會虧本,就當是學經驗嘛,第一年買工具買車,投入大,明年成本就降下來了。”張權錄把自己這些年失敗的、成功的故事講給石碧忠聽,“又有信心了,明年還要繼續干,還要擴大面積呢。”
大戶們來到嵐關的頭兩年,要把煙葉運到草塘去烘烤,很麻煩。今年,縣煙草公司特意為他們在茶海村建了生物質燃料烤房群,不僅效率高,還大大節約了成本。“用智能烤房一炕煙烤8天時間,需要1700斤生物質燃料,大約1615元,和老式烤房成本差不多,但是減少了用工數量,降低了勞動強度,簡單、輕鬆,還非常環保。”
張權錄的成功,除了客觀因素,還有他的吃苦耐勞精神和這些年積累的種植經驗。
“這一輩子,就認定了這個產業。”張權錄說,兒子開大貨車出事后,硬是把他喊回來一起種煙。“搞農業辛苦,好好磨練他一下,讓他知道生活有多麼不容易。等時機成熟了,還會放他回去開大貨車。”(吳珊、劉雪紅、李慶紅)
來源:黔南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