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貸”來真金白銀
——印江納稅信用體系建設調查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納稅信用既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各項信用建設舉措的有力抓手。近年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建立健全納稅信用體系機制,強化納稅信用評定結果增值應用,構建納稅信用管理大格局,從而以納稅信用建設為切入點,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誠信“貸”來真金白銀。在體制機制上有哪些破與立?在誠信應用上有哪些獎與懲?在做法成效上何以提升質與量?在建設程度上如何推進點與面?近日,筆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印江相關部門及企業,一探納稅信用體系建設。
破立並舉,健全共評共享機制
每到月初,印江福茗茶業有限公司財務人員又打開電子稅務局申報繳稅。正是有了規范及時填報信息、按月申報繳稅,公司的誠信納稅等級從2019年的C等上升到2020年的B等。
“以前,雖然是如實填報信息、足額繳稅,由於財務人員緊缺,填報信息不規范、不及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納稅誠信等級。”印江福茗茶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梅麗坦言,2019年以來,公司在當地稅務部門服務指導下,不斷規范納稅行為,納稅信用等級一年上升一個等級。
2021年5月,正值春茶加工的關鍵時期,公司收購茶青的周轉資金卻斷了鏈。梅麗向貴陽銀行印江支行申請“銀稅互動”信貸產品,良好的信用等級讓她很快就獲得了50萬元信貸支持,有效解決了公司資金周轉的難題。
誠信“貸”來真金白銀,無疑離不開納稅信用等級評定機制與應用機制的健全完善。
很早以前,印江已推行納稅信用等評定,每年對“A級納稅人”頒發一塊獎牌,誠信納稅企業享受稅務部門納稅服務、輔導方面的優惠,以及享受增值稅發票勾選認証的優惠。
除稅務部門給出優惠外,“A級納稅人”的納稅信用等級在其他行業不佔優勢。
“以前評定工作難度大,信用等級更多是精神層面上的鼓勵,結果運用的機制不健全,導致一些企業不重視納稅信用,‘獎牌無用論’為稅收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印江稅務局副局長田江虹說。
如何打破“獎牌無用論”?田江虹說,讓納稅信用增值、拓展信用評定結果運用是關鍵。
2019年以來,印江結合地方財稅工作實際,從納稅管理體制機制上破題,完善納稅信用考評機制,建立評定結果共用機制,力促納稅信用增值。
在納稅信用等級評定上,推行日常動態測評和年度定期評定相結合、財稅金融主評與納稅人權益代表參評相結合的方式,依據主觀態度、遵從能力、實際結果和失信程度4個維度、110項評價指標,對企業納稅人上一年度信用狀況進行評價,評價結果由高到低分為A、B、M、C、D五級,規定相應等級對應的獎懲。
評定中,還選聘當地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及知名人士為“街區納稅人權益代表”,積極參與納稅信用等級評定,提高納稅信用評定的社會公認度,確保納稅信用評定公正、權威。
納稅信用評定結果如何應用?印江財稅部門與8家金融機構聯動,在“銀稅互動”上先行一程,推動納稅信用評定結果在除稅務部門以外的其他行業應用。
8家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為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納稅人推出“稅源e貸”“銀稅貸”“納稅E貸”“雲稅貸”等種類多、純信用、無抵押的誠信納稅金融產品,授信限額均值達224萬元,最高限額可達1000萬元。
“貸得出,更要貸得放心。”田江虹說,以前,因征信系統按月更新,少許企業借機短時間內向多家銀行過度借貸,導致不良貸款產生,造成資金風險。”
為打破數據信息壁障,印江以“社會綜合治稅體系”應用為平台,將公共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涉稅信用信息進行記錄、整理、傳遞,保障涉稅成員單位能夠及時獲取納稅人的信用信息。通過納稅信用體系信息共享,8戶企業因惡意多頭借貸被系統攔截,4戶企業查補稅款491.26萬元。
獎懲兼施,提升納稅信用價值
印江環晨市政水泥制品公司是一家生產透氣磚、植草磚、排水溝蓋板等市政設施產品的企業。今年得益於“納稅e貸”支持,增建的預制板生產線,為企業創收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2019年8月,面對大量的產品訂單和流轉資金難題,印江環晨市政水泥制品公司負責人張健喜憂參半。
不久,張健得知中國農業銀行印江支行“納稅e貸”金融產品,得知自己的納稅信用記錄良好且符合信貸條件,隨即主動提出申請,很快獲得了13.4萬元的信貸支持,解決了資金周轉難題。
得益於信貸資金支持,該企業的市場得以進一步拓展到周邊9個區縣市場。張健也更加重視納稅信用建設,按月真實填報納稅信息,按時足額繳納稅款。
從今年4月評定的結果看,張健經營的企業信用等級由2019年C等上升到2020年B等,良好的信用記錄又為企業“貸”來了“納稅e貸”23.4萬元。
“誠信是企業的立足之本,我們不僅要納稅講誠信,在產品的質量上也講誠信,讓客戶放心。”張健高興地說,在信貸資金的支持下又新建了一條水泥磚生產線,不僅豐富了經營產品,更增強了發展信心。
守信者多助,失信者多阻。印江某砂石廠因納稅信用等級為D等,跑遍印江縣內8家商業銀行也是阻礙多多,分文未“貸”。
“納稅信用等級的權威較高,如果企業在稅法上都不講信用,我們也不放心把錢貸給這樣的企業,避免發生不良貸款。”中國農業銀行印江支行客戶經理馬廷貞說,2019年來該行發放“納稅e貸”90筆共計2434萬元,20多家企業因納稅信用等級過低,被拒之門外。
據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來,印江8家商業銀行已累計向守信中小微企業發放“銀稅互動”信貸資金4.4億元,有效解決了守信企業的融資難題。
與此同時,印江按照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原則,對不同信用級別的納稅人實施分類服務與管理。納稅信用A級可單次領取3個月發票用量,需要調整發票用量時及時辦理。B級可單次領取2個月發票用量。對M級取消增值稅專用發票認証,適時進行稅收政策和管理規定的輔導。
然而,對C級則依法從嚴處理,並視信用評價狀態變化趨勢選擇性地採取D級納稅人的管理措施。對D級實行重點監控,納入誠信體系“黑名單”,限制享受相關稅收紅利,加強出口退稅審核、納稅評估,負面評價保留兩年。
信用分級獎懲與管理,營造了良好的誠信納稅社會氛圍,稅收入庫率大幅上升助力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持續增長。調查數據顯示,印江近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穩步增長:2019年同比增長0.2%,2020年同比增長2.2%,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長4.4%。
量質並重,優化納稅信用管理
2020年6月,受新冠疫情影響,剛剛復工復產的印江創藝廣告裝飾設計有限公司因應收賬回款慢,面臨資金周轉困難,承建的項目進度慢,即將面臨停工。公司負責人廖慶燊四處奔走各大銀行尋求信貸,卻因涉稅財務報表未按期申報,導致企業納稅信用等級為C級,信貸額度受限。
得知學法答題積分可以提升信用等級后,廖慶燊積極學習稅法答題積分,最終納稅信用從C級提升到B級,順利獲得無抵押貸款56萬元,不但很快完成了項目建設,還接下一個近90萬元的新項目。
兩年來,在印江像廖慶燊這樣通過答題贏積分提升納稅信用等級的就有712戶納稅人,其中58戶在納稅信用復評和修復時實現學習積分抵扣提高了納稅信用等級,從銀行獲得312萬元貸款。
田江虹說:“學法答題積分提等級是建立健全信用修復機制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防止因政策理解不到位而錯失修復的機會,避免納稅信用等級評定‘一竿子打死’,從而促進納稅信用量與質雙提升。”
與此同時,印江開發運行“納稅信用健康體檢系統”,全縣6000余戶納稅人進行主觀態度、遵從能力、實際結果和失信程度4個維度、110項評價指標“信用體檢”,直觀了解自己的納稅信用信息、享受權利、懲戒措施等,提醒納稅人及時更正納稅行為。目前,已有506戶納稅人通過體檢自評申報補繳稅款535萬元。
綱舉目張。隨著納稅信用體系建設的推進,納稅人依法誠信納稅的意識、意願、能力不斷增強,納稅信用企業佔比大幅提升,營造了誠信納稅的良好社會氛圍。
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度納稅信用等級評定中A級68戶,比2019年增加44戶﹔B級996戶,比2019年增加282戶﹔M級1016戶,比2019年增加105戶﹔C級51戶,減少280戶﹔D級590戶,比2019年減少24戶。
點面結合,助力社會信用建設
初秋時節的印江洋溪茶葉專業合作社,廠房設備煥然一新,接待室內“納稅誠信A級”獎牌光彩耀人,生產車間一派繁忙。合作社2011年成立以來,一直堅守誠信經營理念,致力於生產干淨茶、放心茶,深受市場喜愛。
“我們合作社每月的稅費大部分得到國家減免,雖然繳稅數額小,但我們一直規范及時申報,多年都保持納稅誠信A級。”洋溪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仁虎自豪地說,合作社在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生產能力的時候,不僅得到了縣內金融部門支持,還獲得了世界銀行貸款貴州農村發展項目資金663.5萬元。
“誠信於茶,茶更香,走得更遠。”如今,洋溪茶葉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產品從3種增加10多種,生產時間從3個月延長至10個月,社員從75戶發展到265戶,帶民致富路上,伴著一縷縷茶香,茁壯成長。
從“獎牌無用論”到“貸”來真金白銀,印江一直不間斷拓展納稅信用評定結果應用,良好的納稅信用記錄已成為納稅人參與評先選優和項目招投標等領域的必備條件。
據了解,2019年來印江有10家企業因納稅信用等級過低,被取消優秀企業參評資格,2戶企業被限制參與境內項目競標。
納稅人不僅關聯一個企業的整體誠信,也聯系著家庭及社會。由點及面,納稅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印江正以納稅信用體系建設為切入點,聚焦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為重點領域,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在拓展誠信金融路徑上,印江農商行累計在13個鎮23個村成功創建“振興行”誠信互助基金,基金規模達616.51萬元,授信金額4.47億元,已向136個村集體經濟和創業實體發放貸款2.08億元,農戶參與率78.8%,“振興行”誠信互助基金強化了農村群眾的誠信發展意識。
在創新誠信實踐管理上,印江按照“縣級抓中心、鄉鎮(街道)抓站所、村(居、社區)抓站點”的建設思路,分類分級建立50個縣級文明實踐示范基地,以“文明儲蓄所”為抓手,探索建立鄉風文明“積分制”管理辦法,實現文明可儲蓄、善行能積分,創新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文明促發展、發展促文明的“雙促進”格局。
誠信書吧、誠信考試、誠信汽修、誠信家庭、誠信互助金……行走在印江,“誠信”字樣隨處可見,而“誠信”的種子更是根植於人們的心田,開出沁人心脾的花朵。(左禹華)
來源:銅仁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