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安順視窗

安順:唱響糧食增產豐收曲

2021年09月30日14:45 |
小字號

金秋時節,汽車從安紫高速穿過,經過西秀區舊州鎮、雙堡鎮沿線,透過車窗遠眺,良疇沃野,阡陌如繡,素有“安順糧倉”美譽的東屯、舊州、雙堡等地壩區水稻進入收割期。

秋風徐來,沉甸甸的稻穗在風中蕩漾,形成層層金色波浪。一台台現代化水稻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稻田裡穿梭。安順的水稻今年迎來豐收年,全市各地已經進入繁忙的收獲期,黔中大地上,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以來,安順市圍繞“依托一產、壯大二產、催生三產,一二三產融合聯動,做大經濟總量,推動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結合“高端化、集約化、綠色化、數智化、規模化、全球化、融合化”的工作要求,推進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唱響糧食增產豐收曲。

繃緊糧食安全弦,守住糧食豐收基本盤

“看,這稻粒多飽滿!”站在稻田裡,輕撫著稻穗,西秀區舊州鎮邢江村種糧大戶吳成明開心不已。近60歲的吳成明種了一輩子的地,最引以為豪的就是家鄉的膠泥地種出的好大米,祖祖輩輩靠著種糧脫貧致富。“我今年種了200余畝優質稻,畝產能達到1000斤左右,大豐收呀!”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系人民群眾的飯碗。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市農業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首要任務。今年3月,市政府印發了《關於下達全市2021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的通知》,市農業農村局嚴格按照“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的工作要求,對各縣區就糧食生產目標任務進行了分解,指導各縣區圍繞2021年糧食生產任務,細化工作方案,層層分解,責任到人,具體到田到戶。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夏糧總面積38.07萬畝,增幅8.68%﹔夏糧總產量31.98萬噸,增幅14.05%。

夏糧喜獲豐產,秋糧豐收也在眼前。

走在舊州鎮萬畝大壩廣袤的大地上,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一台台收割機在田間穿梭,眼前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稻谷秋收景象。

舊州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侯真香告訴筆者,今年舊州鎮種植水稻面積3.36萬畝,目前正處於收割期,按照今年的稻谷長勢與豐收產量推測,預計舊州鎮水稻產量將大幅度超過去年。

在西秀區東屯鄉磨玉萬畝大壩上,同樣是一片繁忙的稻谷秋收景象,頂著金秋的陽光,一台台收割機開足了馬力。

東屯鄉農業服務中心工作員方坤告訴筆者,東屯素有“貴州糧倉看安順、安順糧倉看東屯”的美譽,今年以2個連片萬畝大壩,14個500畝以上大壩為依托,全部發展水稻種植。

舊州鎮、東屯鄉只是我市繃緊糧食安全弦,守住糧食豐收基本盤的一個縮影。

奮力在鄉村振興開新局的關鍵之年,我市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扛起糧食安全的責任,打好糧食增收翻身仗,糧食增產豐收曲越唱越響亮。

推進農業現代化,穩定產量提升質量

“別小瞧這台收割機,一天滿負荷作業能收割150畝水稻,這就是現代化農業帶來的效率。”站在稻田裡,吳成明指著田間正在作業的機械告訴筆者,一台現代化水稻收割機工作一天,至少可抵50個普通農民工作兩天。

現代化水稻收割機帶來的不僅僅是速度上的效率。“這台機械在作業時就可以直接將稻草破碎還田,非常環保。”吳成明指著收割機走過后留下的稻草碎片說,稻草搗碎后不僅可發酵成為作物肥料,還可以避免農民焚燒秸稈污染空氣。

——從會種地邁向“現代機械化種地”,農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十四五”開局之年,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安順各地在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上砥礪奮進,農業現代化不斷邁上新台階,糧食豐收的成色越來越足。

說起今年的糧食產量大豐收,吳成明表示,多虧了市、區、鎮各級農業部門的科學技術指導。

“種子育苗、施肥、病虫防治、收割的整個過程,各級農業服務站的農技人員都到田間指導,讓糧食增收有了科技保障。”吳成明說,雖然自己種了近三十年水稻,經驗豐富,但他更相信科學的力量。

打好糧食安全保衛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為切實抓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業高質高效,我市積極引導全市農業農村專家人才在農村產業中、在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中發揮智庫作用,實現鄉村振興技術服務全覆蓋。截至目前,全市共計出動專業技術人員2100余人次。

大力打造糧食示范樣板。全市縣(區)圍繞水稻、玉米、薯類作物等主要糧食作物,以公路沿線、壩區、農業園區為重點,結合種植實際辦好縣級、鄉級示范樣板點。

加強技術服務提升單產。加強糧食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充分發揮好科研院校科技力量,大力推進良種聯合攻關,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選育和推廣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應機械化生產的優質高產抗病綠色新品種。

抓好防災減災與病虫防治。持續發揮農業氣象聯合預警機制,暢通氣象預報信息,積極防范。同時,組織召開各類現場病虫防控培訓會,強化監測與宣傳。

堅持新發展理念,提升農民種糧效益

“我們採取‘稻+N’產業發展模式,在水稻田裡養魚養蝦,眼下,雖然才到水稻收割時節,但是壩區早就在一個月前迎來了豐收的喜悅。”在東屯鄉壩區,新寨村村民方人華念著他的“致富經”,“稻+魚”模式成了東屯鄉農民歡迎的致富路。

堅持新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糧食生產效益,有效推動農戶種糧積極性。

“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漁、糧漁雙贏。”方坤介紹,東屯鄉以壩區為依托,現已建成“稻+蝦+魚+蛙”等綜合綠色共生基地1762畝,建成精品大米生產線1條,樹立大米品牌“東屯飛鸛大米”。

目前,東屯“稻+N”基地產品已經與貴州省軍區簽訂直供合同,可實現每畝產值達12000元以上,解決臨時性務工300人。

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是提升糧食生產效益的驅動力。

走進平壩區白雲鎮昊禹米業農業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自動化機器正井然有序地加工大米,包裝工人將大米打包、入庫趕制新單,貨車在庫房外排隊載貨,准備把剛生產的大米運往各地,現場一副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

昊禹米業是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三產融合發展的大米加工企業。“通過加工及品牌包裝延長產業鏈,水稻的產值明顯提高。”該公司董事長楊勇介紹道,今年公司種植水稻1200畝,帶動周邊鄉鎮種植2500畝,畝產量從600斤到1200斤,產出的大米將全部加工和品牌包裝后再進行銷售。

昊禹米業只是我市延伸產業鏈提高糧食效益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我市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與引進一批糧食產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強化龍頭企業與糧農的利益聯結,穩定農民種糧效益,為鄉村振興開好局奠定堅實基礎。(伍水清)

來源:安順日報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