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焦點圖

江口:寫好“水文章” 興了產業富了民

2021年09月29日14:45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貴州東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冷水魚基地,工人們正在“晒魚”。白雪攝
貴州東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冷水魚基地,工人們正在“晒魚”。白雪攝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古人風趣談論山水的美篇佳句用來形容江口也絲毫不過分。

江口之美,美在名山。江口之美,美在秀林。江口之美,也美在碧水。江口境內有4條主要河流和99溪流283處泉眼,年平均水資源總量 108.03 億立方米,全部為II類以上水體,江口就像一座無窮的“天然水庫”。江口因水而美,也因水而富。水,在江口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四宜之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年來,江口縣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確保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有序梯級開發利用一汪清水,通過對水資源進行系統性的產業規劃和開發利用,從綠色高端水飲品、特色水產養殖到涉水休閑旅游產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水生態產品,讓景致因水而美、百姓因水而富、江口因水而興,不斷用具體實踐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

好水造就綠色高端水飲品

農夫山泉作為我國生產天然礦泉水的著名品牌。經過實地考察江口優良的生態資源、優質高山泉水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於2014年4月成立農夫山泉貴州梵淨山飲用水有限公司。這裡有著兩條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飲用天然水生產線,這是農夫山泉江口生產基地,一個集觀光旅游、科普教育、娛樂體驗、品牌展示、產品推介等功能於一體的工旅融合項目。

依托江口豐富優質的水資源,農夫山泉貴州梵淨山飲用水有限公司,2020年產值1.05億元,2021年1-8月產值1.41億元。

同樣在貴州梵山淨水礦泉水有限公司,一條36000瓶/小時的瓶裝水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生產,市場已供不應求。

該項目由屈臣氏實業公司和梵淨山水資源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用於生產“屈臣氏”天然飲用礦泉水,並作為屈臣氏公司的礦泉水形象工廠,也是旗下品牌的唯一礦泉水生產基地。

項目規劃建設三條自動化礦泉水生產線。其中,一期投資已具備年產1.2億瓶礦泉水生產能力。第二條生產線用於生產4.5L/8L桶裝礦泉水,產能可達1800桶/小時,年產量可達300萬桶。一期項目已於2019年初正式投產,所有產品已通過屈臣氏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推向市場。

“屈臣氏天然礦泉水深入地下四百多米,經過15層深岩淨濾及礦化,蘊含稀有鍶元素,鈣、鎂、鉀等豐富的礦物元素及天然偏硅酸,低鈉,呈天然弱鹼性。這些特點是自來水、山泉水、純淨水所不具備的。該系列水產品既豐富了屈臣氏產品品類,也滿足了消費者對更高品質飲用水的消費需求。”貴州梵山淨水礦泉水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江口縣依托豐富優質的水資源已形成以農夫山泉、屈臣氏和綠源水產等為龍頭的水產企業20余家,全縣共有獲得生產許可証的天然飲用水生產企業7家,2019年以來實現產值8.7億元。

好水滋養特色生態水養殖

1億多立方米的冷水資源蓄水量、42處可供水產養殖的水源點,江口縣借助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瞄准市場需求,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大力發展冷水魚養殖,成功把冷水魚養殖培育成江口縣農業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並在德旺、閔孝、民和等地建成了15個養殖基地,總面積達560畝,成為貴州省冷水魚養殖規模、產量最大的縣。也正因如此,江口實現了冷水魚裂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水清、魚肥、民富的新路子。

發源於梵淨山核心區的汩汩清泉,緩緩流入位於德旺鄉淨河村的貴州東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冷水魚養殖基地裡,大大小小的圓池裡,隻見一條條中華鱘在池中怡然暢游,盡情享受“優質礦泉水”的滋養。

“冷水魚養殖對生態環境和水質有高標准要求,而江口縣冷水資源豐富,發源於梵淨山的數十條河流水溫常年保持在15-23℃,水質良好,具有發展冷水養殖的良好自然條件。”貴州東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章一語道破冷水魚養殖基地項目落地江口背后的原因。

在凱德街道,小龍塘冷水魚養殖基地同樣依靠發源於民和鎮黃牯山的優質水發展特色養殖,並積極探索在鱘魚養殖上做大文章,形成了一條集孵化、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化產業鏈。

“我們小龍塘冷水魚養殖基地佔地100畝,可產鱘魚300萬斤,每年銷往廣東、上海、廣西、湖南還有出口越南等地,年產值在1500萬以上。”凱德街道小龍塘冷水魚養殖基地負責人袁再孝說。

無獨有偶,太平鎮三沛塘村,壩盤鎮合寨村、高牆村等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山麻魚和小龍蝦等特色水產,真正把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經濟優勢。

“水資源豐富、生態養殖無污染、市場好是江口縣冷水魚取得迅速發展的三件‘法寶’。”江口縣農業林業局水產工程師廖澤龍說,江口通過龍頭帶動、品牌引領、群眾參與,衍生出了一批批水產小微企業,培育了50余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一個特色水產養殖產業在江口遍地開花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我們家以前隻有我老公一個人掙錢,兒子上大學需要學費,家庭開支困難,現在我在冷水魚養殖基地務工,一個月有3000塊的收入,家裡寬裕多了。”凱德街道凱市村村民舒齊珍說,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日子過得越來紅火了。

“我到這裡一年多了,平時的工作就是消毒、選魚,老板每個月給我們三千塊錢的工資。”凱德街道小龍塘冷水魚養殖基地務工群眾包冬竹說。

數據顯示,江口縣特色水產養殖面積達6000余畝,漁業產量達5550噸,通過水產養殖帶動務工、開辦農家樂延伸產業鏈等多種方式,建立完善水產業利益鏈條,帶動1.5萬人從事水產業,解決勞動力常年就業30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好水衍生涉水休閑旅游熱

江口因青山綠水而興,游客因奇山秀水而來。

背靠綿綿青山,寨前是清流潺潺的"天堂河谷"太平河,村中古香古色土家族木質建筑四合院在斑駁的青石板小路串接下連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土家民俗文化傳承最好、最具特色的土家民族村寨,這就是享有“雲中仙舍”美譽的雲舍村。

“梵淨山下神龍泉,神奇神秘純自然”的龍潭河便在這裡。不少游客抱著領略神龍潭的神奇美麗和“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畫卷的心情慕名前來。清洌洌的河水繞著土家寨子流出了雲舍的輪廓,流出了世界最短的河,流出了獨一無二的江口奇異水景觀。

“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從廣州自駕游來的,據說雲舍神龍潭流出的龍潭河是世界上最短的河之一,每年6、7月有江魚逆流而上回游神龍潭奇景,所以慕名而來。”廣州游客張女士說,希望有機會能帶著家人來游玩,體驗“村在畫中、戶在水中、人在綠中”的鄉村美景。

“梵淨歸來不看山,亞木歸來不看水”,其中“亞木”說的便是亞木溝。亞木溝之美,得益於亞木溝之水,水是亞木溝的靈魂。亞木溝之水發源於“武陵之巔”梵淨山頂峰,總落差2100米,巨大的落差造就了亞木溝獨特、珍稀的自然生態環境。憑借潺潺溪水形成的垂帘飛瀑、碧玉清池和大山深處的老林古道、徐徐清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淨心醉氧、避暑納涼。

“走到裡面,水質透明、清澈而且還比較涼快,令人心馳神往、賞心悅目。”游客陳朝美說。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亞木溝,你欣賞到的是飛瀑流泉,聆聽到的是天籟之音,呼吸到的是“空氣罐頭”,觸摸到的是清涼舒爽,感受到的詩情畫意。

在江口,集民族風情與佛教文化於一身的太平河濕地公園、帶著一點豪氣的地落湖、美如畫廊的漁糧溪等水景觀同樣吸引了周邊游客前來“打卡”。

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在旅游因水而興的同時,梵淨好水也富了一方百姓。

“得益於好山好水,我們村的鄉村旅游發展快速,也帶動了本地農家樂和民宿的發展,多渠道增加了我們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雲舍村村民楊興春面帶微笑地說道,他辦的農家樂每年總產值達80余萬元。

“通過‘旅游+生態’的發展理念,旅游發展與惠民得到了有機結合,帶動了全縣餐廳、旅館的發展,使得旅游從業人員、就業人員不斷增多,我們的過夜游人次也得到了不斷增長。”江口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全域旅游發展中心主任龍超說,通過做足水文章深化生態旅游創新實踐,打造了經濟發展的“綠色新引擎”。

一手保護水資源,一手謀劃水經濟。江口縣持續在“景觀+休閑+水美+旅游”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上下功夫,大力推進“旅游+水產業”融合發展,深度做好“旅游+水”大文章,建成亞木溝、雲舍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江口農夫山泉工業旅游景區,發展農家樂597家,民俗客棧438家,接待游客65萬人次。

如今的江口,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居民生活舒適,游客紛至沓來,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綠色經濟雙贏的發展道路。(白雪)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