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印江視窗>>聚焦印江

印江板溪“稻耳輪作”模式實現糧菌雙豐收

2021年09月18日09:39 |
小字號

本報訊(張麗娟 特約記者 王東) 走進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鎮坪底村春暉富民食用菌基地,金黃的稻田裡,幾台中型的聯合收割機正來回穿梭,割稻、脫粒、粉碎稻稈等工序一氣呵成,將顆粒飽滿、黃澄澄的稻谷盡收其中,村民們忙著採收稻谷。

據板溪鎮坪底村村支書任廷俊介紹:“今年,我們村推行稻耳輪作的模式,發展了30多萬棒黑木耳,收獲了5萬斤黑木耳,產值在150萬元左右。黑木耳採收后,又種植了40多畝稻谷,目前,正是稻谷豐收期,按目前採收的情況來看,預計可以收割4萬多斤谷子。”

“稻耳輪作”模式就是每年4月至9月進行水稻插秧、田間管理和收割,7月至9月則對代料黑木耳進行制袋、接種、室內發菌等培養。水稻收割結束后,將菌棒移栽到田裡,來年4月木耳採摘完后,菌棒作為肥料還田,再種植水稻。

來到板溪鎮大坪村稻耳輪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村民們在收割水稻的同時,把菌棒移栽到田地裡。該合作社於2020年7月成立,採取“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致富能人+農戶”的股份制市場化運作模式,由合作社採取集中方式組織農戶種植黑木耳,統一規劃、統一購買菌棒、統一管理、統一銷售,進行生產和利益聯結。

“我們基地採取稻耳輪作模式,發展了水稻120畝,目前已經全部成熟了,採取機械收割的模式,三兩天之內就收割完。我們是邊收邊排棒,今年計劃發展黑木耳60萬棒,大概在9月底就完成黑木耳的鋪排。”板溪鎮大坪村支書任強介紹了他們目前的發展情況。

板溪鎮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利用有限土地資源提高農民的收入,探索出“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推進“水稻+木耳”的3+2稻耳輪作產業模式,在全鎮種植1000萬棒食用菌,培育菇農200余戶。實現了流轉土地有租金、入股企社分紅金、進園務工有薪金、領辦產業有酬金的目標,確保公司增效,村集體壯大,菇農有賺頭、群眾有盼頭、產業有勢頭。

“近年來,我鎮緊緊抓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立足板溪鎮產業發展基礎和地理資源條件,在“轉”字上下足功夫,探索出稻耳輪作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模式,目前,全鎮共有坪底、大坪等11個村參與這種模式,種植黑木耳1000萬棒,帶動200余戶群眾穩定增收。”板溪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鄒書饒介紹了全鎮目前的參與情況。

幾年來,板溪鎮鼓勵和引導菇農開展“稻耳輪作”種植,在提高黑木耳產業發展的同時,確保糧食穩定生產,做到循環兼顧,實現糧食和食用菌雙豐收。據了解,該鎮採用這種高產且無污染的“稻耳輪作”模式的農田已達到1200畝,每畝可產黑木耳980公斤、稻谷 500公斤,畝產值超過2.8萬元。

來源:銅仁日報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