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七星關區視窗>>新聞資訊

七星關區:小小刺梨果 承載致富夢

2021年09月15日16:34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社區居民將打包好的刺梨搬上貨車。
社區居民將打包好的刺梨搬上貨車。

眼下,七星關區碧海街道西沖社區133余公頃刺梨進入全面採收階段。在刺梨種植基地裡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刺梨樹上挂滿了金燦燦的果實,微風吹拂,淡淡的果香彌漫在田間地頭,農戶們正在基地裡分工協作,採摘、裝載、搬運……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56歲的馬金友家住碧海街道西沖社區馬家坪組,是村裡公認的名人,大家都叫他“刺梨大王”,筆者見到他時,他正背著金燦燦的刺梨往家趕,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我家有0.66公頃刺梨,今年可以採5噸左右,大概有將近2萬元的收入。”馬金友笑著說,如今,家裡兩個姑娘出嫁了,兒子大學畢業后在貴陽上班,現在我們吃不愁,穿不愁,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

換作以前,馬金友一家作為村裡的貧困戶,做夢都不敢想會過上現在的好日子。

“那時家裡唯一的盼頭就是家裡的幾公頃地,除去種子、飼料、人工費,辛苦一年下來,隻能勉強糊口,更別說賺錢了。”回想以前,馬金友連連搖頭。1992年,馬金友選擇外出務工掙錢養家“去過廣東、浙江、江蘇等地,打過零工、進過磚廠,雖然在外打工和家人分隔兩地,但為了生活也沒有其他辦法。”

外出務工15年后,42歲的馬金友回到家鄉,跟著村裡的師傅到工地學做泥水工。“老話說得好,天干餓不死手藝人,我就想著學習一門手藝,那就再也不用出遠門了。”很快,學會做泥水工后,馬金友也接到很多活兒,一家人的生活開始慢慢有了起色。

但好景不長,由於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2012年的一天,馬金友突感手部不適,去醫院檢查后,醫生診斷為肘關節壞死。“那時感覺很無助,家裡的積蓄全部用來治病了,還需要進行肘關節置換手術,醫生囑咐不能干重活。”馬金友說,由於生活拮據,他選擇吃藥保守治療,每年光吃藥就要一萬多塊錢。面對外出打工沒人要,在家干不了繁重農活的困境,看著三個還在讀書的孩子,馬金友心裡很難受。

頂梁柱倒了,一家人失去了經濟來源。妻子丁希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二話不說從丈夫馬金友肩上接過家庭重擔,到城裡找了一份家政工作。“丈夫是為了這個家累倒的,雖然他沒辦法再掙錢養家,但三個娃娃還在讀書需要錢,生活依然要繼續,我必須外出掙錢。”丁希美說。

正在馬金友為了生活一籌莫展的時候,聽說村裡准備種刺梨,刺梨苗還免費發放,這個消息立馬引起了他的關注。“以前村裡到處都是野刺梨,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山裡沒人要的野果果,但村干部准備帶領大家發展刺梨產業,還提供技術指導,和妻子商量后,雖然心裡沒底,但還是准備試一試。”馬金友說。

2012年年底,馬金友和妻子試栽種了0.33公頃刺梨。2015年,刺梨開始挂果。“那一年我們就增收了1萬多塊錢。”馬金友和妻子高興地說。

嘗到刺梨果帶來的甜頭后,緊接著馬金友又逐步擴大種植規模,目前已種植了0.66公頃刺梨。在刺梨種植上,馬金友肯下功夫,用心鑽研,種出來的刺梨在村裡個頭最大,長得最好,大家都叫他“刺梨大王”。2020年,馬金友家的刺梨迎來大豐收,從合作社拿到3.6萬元的分紅,是全社區領取分紅最多的一家。

“刺梨生命力頑強,好養活,管護簡單,剪下來的枝條還能賣錢,雖然不能干重活,但管護刺梨我還是能行的。”馬金友說,一開始對如何修剪、除草和施肥等技術一無所知,但為了把基地裡的刺梨管護好,他找到村裡請來的技術專家,學習刺梨種植技術。“刺梨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奮斗的目標,我一定要把刺梨地裡的‘金果果’管護好。”

今年是馬金友種植刺梨的第9年,和以前一樣,家裡唯一的盼頭還是家裡的幾公頃地,但不同的是,效益比種苞谷洋芋好多了,自刺梨挂果以來,平均每年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靠著刺梨產業,2016年,馬金友一家順利脫貧,2019年,蓋起了兩層樓房,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真沒想到村裡無人問津的野果果,有一天會成為我們村裡的致富果!”馬金友說,社區還積極探索釀制刺梨酒,制作刺梨干果、果脯等產品,不斷增加刺梨附件值,拓寬收入渠道,壯大集體經濟。“今后的目標就是管護好我的這0.66公頃刺梨基地,種出更高品質的刺梨,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生活!”對於未來,馬金友干勁十足。

馬金友一家的脫貧故事是整個七星關區脫貧路上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七星關區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刺梨產業,目前種植面積已達43.2萬畝,挂果面積10萬畝,鮮果產量1萬噸左右,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山裡不起眼的野果果,變成了群眾的“致富果”,帶領群眾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庄大道。(圖/文 葛迪)

(責編:李永馨(實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