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駐村幫扶有實招 繪出鄉村“新藍圖”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鄉村振興一線,印江自治縣廣大駐村干部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當好群眾的“領航員”、做實“聯絡員”、做好“服務員”,扎扎實實解決群眾的急難事,踏踏實實為群眾服務,握好駐村工作“接力棒”,描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嚴書記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辦好事,他們吃住在村,和我們群眾打成一片,幫我們挑糞、干活,還記得我們的生日。”談起村裡的第一書記嚴鑫,刀壩鎮天坪村楊家坪組79歲的村民佘國蘭贊不絕口。
2021年3月,嚴鑫整理行裝、告別家人,來到刀壩鎮天坪村開展鄉村振興幫扶工作。到村后,他和同事們一起,針對性的對全村脫貧戶、監測戶、新增低保戶、黨員、村民進行細致走訪,與村民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和對村裡的發展願景。
刀壩鎮天坪村,地處印江自治縣、鬆桃自治縣、沿河自治縣、秀山縣交界的瑪瑙山腳下,山高路遠,距刀壩集鎮10公裡,距印江縣城58公裡,全村共187戶687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110人,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兒童和殘疾人,農村空心化、空巢化日趨嚴重。
得知老人們平時都是獨自居住,他和村支兩委合計后,制定了“四個一”關愛留守老人,即“每日一訪、每周一看、每月一送、每年一慶”。通過以村民組為單元,對全村110名老人實行網格化管理。駐村第一書記、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監委主任、駐村干部,每人負責一個村民組,堅持一日一見面、一日一走訪,及時了解日常生活動態。根據走訪情況,分類梳理老人生活需求,制定當月問題清單。
嚴鑫說:“我們是來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的,來不得半點‘花架子’,不能搞‘到此一游’”。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開直播給百姓帶貨。利用抖音對孝老愛親典型進行宣傳,傳遞正能量。
截至目前,動員愛心人士捐款8000余元、衣物100余套、營養品100余件﹔組織縣城理發師為全村留守老人上門義務剪發,免費理發60余人次。通過抖單直播帶貨,幫助老人出售農特產品,銷售土雞蛋5000余枚、土雞120余隻,幫助老人增收2萬余元,實現留守老人足不出戶就能穩定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為綱。隻有堅定走產業振興之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才能迎來真正的鄉村振興。
作為朗溪鎮曾經的貧困村,三村村經過多年的發展后,道路變寬了,環境衛生變美了,精致樓房沿路而建,已發展成為美麗小山村。但如何謀劃發展村級產業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仍然是任林一直思考的問題。
朗溪鎮三村村第一書記任林說:“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帶動群眾致富的產業,是我們第一書記的首要工作。”
2014年,任林開始了駐村工作。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七年的時間,駐村這些年來,他晚上與村“兩委”班子謀劃全村發展,白天與群眾在田間地頭、路邊樹下敞開心扉談發展。
“現在感覺大家大事小事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我覺得很踏實,和他們像家人一樣。”幾年來,任林的腳步踏遍三村村每片土地,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角成為他美好的回憶,群眾的信任更是堅定了他繼續扎根農村的決心。2021年3月,他主動申請繼續扎根助力鄉村振興。
“發展產業不能盲目跟風,而是結合實際打好自己的‘特色牌’。”任林說,三村村經濟收入薄弱,務工收入是主要經濟收入,由此造成土地撂荒嚴重,他結合村情把發展精品水果作為三村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如今,三村村有紅香柚、蜂糖李、柑橘共1100畝。
2018年9月,村裡還引進了永晟農民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蛋雞養殖場。這幾年,公司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為10人提供長期就業,每年還可帶動散戶務工200余人次。除了三村村,還有甘龍、鐵家、塘岸、泡木、白沙5個村將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入股該公司,公司每年根據發展效益至少分給6個村利潤16.6萬元。
談起下步打算,任林信心滿滿。表示要繼續做好農業企業的“店小二”,進一步助力新型農業科技企業規模化養殖、智能化運行和無害化糞污處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延伸農產品產業鏈,助推鄉村振興邁上新的台階。
“在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我們爭取到的項目資金是接近1000萬元,主要是實施產業路和環山路、有機肥生產加工和冷庫項目建設。通過這些項目,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結合。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大爭取項目的力度,努力助推產業發展。”三村村第一書記任林談起了規劃。
像嚴鑫、任林一樣,印江637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從“脫貧攻堅”轉為如今的“鄉村振興”,雖然工作重心發生了變化,但不變的是他們為民服務的初心。一個個駐村干部站在鄉村振興的歷史新起點,砥礪為民初心,扛起鄉村振興偉大使命,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干勁推進鄉村振興新戰略,以“更上層樓眺海濤”的激情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張麗娟、張向芬、王東)
來源:銅仁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