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關區:大棚喜獲豐收 居民採摘銷售忙

七月以來,七星關區鴨池鎮南箐蔬菜大棚示范基地碩果累累,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一顆顆紅潤的聖女果挂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的甜香,喜迎八方來客。居民提著籮筐穿梭其間,摘果子、分箱、過秤、裝車,忙得熱火朝天。
“快來這邊摘,聖女果紅透了。”隨著聖女果進入成熟期,當地群眾迎來新一輪豐收季,大棚裡前來採摘的游客絡繹不絕。
採摘西紅柿。
“聖女果不僅色澤艷麗、形態優美,而且味道香甜、營養豐富,在市場上深受消費者喜愛。”基地負責人表示趙俑介紹,基地種植的聖女果品種主要是韓國釜山88,特點在於體型小、肉質粉、甜度高、口感好,番茄味特別濃,因而該品種也有個綽號叫“小玲瓏”。
“我們種植的聖女果是今年4月份引進的新品種,種植了40多個個大棚,每棚約種植800株苗,6月底聖女果陸續進入成熟期,預計可以採收到年底。”趙俑說,棚內的聖女果是他們精心培育的,光照充足,綠色有機,現在第一茬已經進入豐收期,全年可收15茬,預計產量10余萬斤,按市場價7元計算,年銷售額可達70余萬元。
基地的聖女果因長勢好、味道甜喝畝產高,深受客商青睞,遠銷貴陽、廣州等地。為了確保水果新鮮,基地每天清晨組織工人採摘,剛採下的聖女果會被放入冷庫中,當天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及時將訂單運送出去。
“工人採摘完之后,還要對個頭小的、有破損的進行挑揀,將果子擦拭干淨,既保証了質量又做到了美觀。”趙俑說,基地線下的銷售渠道主要集中在當地的農貿市場和水果專營店,並通過批發市場銷往全國各地,網上銷售以廣東等沿海城市為主,因為採用冷鏈運輸,極大程度確保了聖女果的保鮮度。
“現在我們的批發價每斤為6.6元,網絡平台售價高達10余元。”趙俑說,便捷的農村物流為基地農產品銷售打開了通道,消費者通過微信預訂、網絡平台購買等,就可以享受送貨上門,品嘗到他們種植的聖女果。
據了解,鴨池鎮南箐蔬菜大棚示范基地於2017年8月由恆大集團援建,佔地約24萬平方米,共建有490個大棚,基地除了種植聖女果外,還種植有菌菇、西紅柿、西瓜等品種。
“我們種植的西紅柿口感好、含糖分高、果肥汁甜,採摘期可持續到九月底。”據基地管理人員王棟介紹,目前基地種植西紅柿20多個大棚,預計產量6萬余斤,按市場價1.5元計算,年銷售額可達9萬元。目前西紅柿大量成熟上市,每天前來運貨的卡車接踵而至。
為確保群眾穩定增收,基地採用“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通過“產、供、銷”一體化的銷售模式,通過“兩包一干”思路(統籌生產環節“包前端”、做好產銷對接“包終端”、發揮堡壘作用“領頭干”),為群眾量身定制到村到戶產業發展項目,鼓勵和扶持帶動群眾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吸納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入股分紅,化群眾“單打獨斗”為“合力攻堅”,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基地從栽種到採摘都需要大量用工,平時長期在基地務工的有30余人,最多時有60多個居民同時務工。”趙俑說,群眾不用外出,在家門口就有事情做,增加收入的同時還能照顧家人,大家的種植積極性都很高。
西紅柿抹芽。
“我們的農產品‘走出去了’,銷量高了,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變好了。”核桃村村民羅昌瓊一邊忙著分裝西紅柿,一邊笑著說,到基地務工,每個月能增加兩千多元的收入,還能照顧家裡的孫子,她覺得很滿意。
為了提高大棚的產量,鴨池鎮不定期組織農技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培訓指導,為農戶講解種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關知識,及時解決農戶在種植中的難題,並實時查看土地的肥沃度、排水性和生產量,及時和農戶溝通,為農戶答疑解惑,為全鎮增產增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基地喜獲豐收,一個個大棚成為居民脫貧致富的新引擎。目前,南箐大棚共帶動全鎮490戶1472人共同發展,實現了瓜果飄香齊發展,鄉村振興產業旺的新格局。
下一步,鴨池鎮將繼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全鎮產業與體驗採摘、休閑特色旅游深度融合,同步推進產業科學化、規模化、產業化,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全力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圖/文 李金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