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民族大學>>民大新聞資訊

張道海:堅守工匠精神 勇攀科研高峰

2021年07月26日14:18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貴州民族大學推出“民大紅心”系列報道,全面展示學校基層共產黨員的精神面貌和風採,啟迪廣大師生回顧來時奮斗路,鑒照未來奮進路,在不斷前行中汲取奮斗的智慧和力量。

對貴州民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工學博士、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共黨員張道海來說,與高分子材料結緣源於一個“美麗的錯誤”。因為自己當年是通過高考調劑才“被迫”選擇了這個專業。然而,當他真正進入該領域,才發現高分子材料專業不僅能夠從事理論研究,更能從實踐層面為社會經濟社會發展解決很多實際困難和問題,從此,學好、應用好高分子材料成了他的畢生追求。

張道海對開發的高性能聚合物復合材料進行檢測分析。

“作為一名從事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科研人員,最大的價值就是能夠用自己所學解決好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問題,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解決現實具體問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張道海說。

這樣的理念,源於張道海經歷過的一場火災。多年前,張道海所在宿舍對面的一座化工廠不慎起火,巨大的煙霧遮天蔽日,不僅給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也給當地群眾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后經調查得知,事故原因是因為工廠的塑料制件阻燃性能不好導致火災發生。“如果能夠研發出阻燃性能更好且環保的塑料制品,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事故重演。”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張道海進一步堅定了自己對學好高分子材料,造福社會的信仰。

張道海在開展科研實驗。

說起容易做來難。高分子材料研究既要考慮材料的阻燃性能,又要嚴格控制成本。如何才能夠研發出環保、耐用,而又讓大眾能夠買得起、用得起,質優價廉的經濟塑料制品,成為張道海需要攻關的第一道難題。為此,他每天早上6點鐘就走進實驗室,研究時間近20小時,所有的一線操作親自動手。

面對近300公斤的模具,他自己操作門吊安裝、拆卸﹔面對高達300攝氏度的高溫炙烤,他的衣服濕透了又干、干了又濕透﹔細微的玻璃纖維扎得手上、身上滿是紅紅的小血點,奇痒難忍,然而,經歷和面對的所有困難,他從未言苦,絲毫不曾動搖過他對研究的執著和信念,更沒有產生過放棄的念頭。

張道海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參加學術會議的留影。

天道酬勤,功夫不負有心人。所有艱辛付出終於換來回報。經過多年研究,張道海研發的多項長玻纖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多項專利和科研成果領先全國,被廣泛應用於建材、汽車制造等多個領域。

與此同時,他陸續發表論文90余篇,其中SCI/EI論文5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50余項,已授權發明專利26項﹔由他主持研究的“多相高分子阻燃材料的結構調控與阻燃性能優化關鍵共性技術集成與應用”“高性能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的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高性能改性HDPE專用料綠色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功能材料與循環技術體系的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綠色高效聚合物復合材料的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等多項研究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項﹔先后獲貴州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象、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貴州省青年科技獎和“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等榮譽。

成績屬於過去,未來依然任重道遠。張道海表示,接下來,他將和自己的團隊成員一如既往、精誠團結,以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攀科研高峰,為我國高分子材料的科研和應用貢獻智慧和力量,奉獻自己的人生。(文/楊俊平 圖片由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