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縣:“五抓五強化”推進鄉村振興開新局出新績

今年以來,瓮安縣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通過抓組織、政策、人才、產業、工作等五大保障,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奮力推進全縣鄉村振興開新局、出新績,助推瓮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抓組織保障,強化統籌協調。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縣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縣委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全面推進全縣的鄉村振興工作。及時挂牌成立瓮安縣鄉村振興局,並將13個鄉鎮(街道)扶貧和移民工作站更名為鄉村振興和移民工作站,切實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有序開展。快速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聯動的鄉村振興責任體系、指揮體系和作戰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鄉鎮主抓,一層抓一層、層層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格局。
抓政策保障,強化規劃引領。嚴格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部門職能職責和鄉鎮、駐村網格員責任,進一步細化了工作措施,將監測對象從脫貧人口拓展到全部農村人口,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夯實基礎。按照分級分類分年度分梯次推進的要求和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壓茬推進的原則,將全縣92個村(社區)分五年(2021年至2025年)進行示范試點建設。2021年以來,先后啟動了猴場鎮下司社區紅色村庄示范點、建中鎮鳳凰社區前主組等4個示范點建設,投入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協作資金715萬元。統籌整合使用各部門、各渠道涉農項目資金,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鄉村振興投入新格局。以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為契機,深入實施鄉村人居環境提升工程,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和群眾的精神面貌。
抓人才保障,強化隊伍建設。積極鼓勵34名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到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推動實現了40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村(居)委員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嚴格按照“因村選派、分類施策”的要求,根據選派干部專業背景、個人特長、單位資源等特點,採取“1+2+N”的幫扶體系,對全縣92個村(社區)選派363名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員,並採取老隊員帶新隊員共同開展工作的方式,使新隊員及時了解農戶情況和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確保工作交接有序開展、工作開展無縫對接。嚴格按照“政治過硬、能力過硬、群眾認可”的標准,主動暢通選人用人渠道,採取“本人自薦+村干部推薦+村社排摸”等方式,從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中選拔人才,注重在脫貧攻堅、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務中發現人才。
抓產業保障,強化項目建設。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主體的原則,積極籌集資金1.8億元,用於解決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有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按照做強做大“三大主導”產業(茶葉、辣椒、生態畜禽),做精做優“三大特色”產業(烤煙、中藥材、精品水果)的發展布局,先后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501.45萬元發展產業,產業扶持7309戶28920人。按照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標准,對標對表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評價體系,大力提升產業園標准化、規范化水平。2021年,申報創建建中鎮省級白茶現代產業園為國家級產業園,將天文以蔬菜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平定營以優質水稻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並創建為省級園區,啟動珠藏鎮藥用銀杏、珠藏鎮辣椒、猴場鎮精品水果(黃桃)、猴場鎮粵港澳大灣區蔬菜、永和生態循環等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抓工作保障,強化督促指導。建立瓮安縣鄉村振興示范試點建設工作調度機制,明確縣、鄉、村每個月至少召開一次調度會,及時掌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等工作推進情況,及時研究和解決工作存在的問題。實行一季度一推進會的工作機制,及時聽取縣直相關部門、鄉鎮(街道)及各村匯報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情況,並對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進行決策部署,集中研判和解決鄉村振興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重大難點和問題。組建三個專項督查組,圍繞鄉村振興工作隊駐村工作開展情況、鄉村振興示范試點建設情況、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開展情況等開展一月一督查。(吳明華、羅陽)
來源:黔南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