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山水之城绽放时代新活力

走进“田秋故里”,探秘婉转动人的土家花灯,体验“囍”文化剪纸艺术;到“黔中首郡”,感受美妙的温泉之旅,畅享乌江山水自然之美……坐落乌江中下游的思南,是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行走在这里,文化与文明交织相融、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的叠加效应让思南这座山水之城焕发出新活力。
文明之花遍地开
由于水路船运的便利,乌江沿岸涌现了思南、德江,沿河及武隆、涪陵等城镇,特别是思南,在唐以前就有了县级建制。乌江沿岸,是贵州全省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洪渡镇发掘的唐窑陶砖,乌江岸边无尽的纤道,思南发掘的唐墓明尸等,都是文明与开发的明证。
思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巍然矗立于乌江之滨,近年来,思南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秉承“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原则,多措并举再出发,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思南府文庙。刘朝能摄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自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思南县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理念,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聚焦重点领域,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切实让广大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让文明新风在思南大地蔚然成风。目前,全县共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8个,村(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529个。
此外,思南县在基础设施完善上、加强城市管理上集中攻坚,坚持新城拓展与老城改造并举,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从严治乱,从严治脏,从严治污,从严治劣,凸显思南城市特色,切实管出文明新常态。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外表,更应该根植于精神。思南县在提升市民素质上、营造创建氛围上、构建和谐环境上集中攻坚,创新宣传形式,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漫步在思南的大街小巷,穿梭在景区景点的各个角落,细微之处足以见识这座城市的韵味,感受文明之城的厚重底色。
花灯姑娘。杨秀辽摄
近年来,思南县不断挖掘自然资源、文化历史资源,一方面探索“文旅+”的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的“乡愁故园”。
文明与包容的特质深深融入思南人的血脉中,成为无形财富与城市基因。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是“形象大使”,都是文明城市的“代言人”和“风景线”,人人参与、人人尽责,让城市收获金字招牌,让生活享受文明成果。
“旅游+”加出新活力
千里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长的支流,是贵州第一大河,滋润着贵州五分之二的土地面积,被誉为“贵州母亲河”。
走进任何一个乌江沿岸的城镇,“多民族和谐共生”都是重要的特质。其中,位于乌江下游交汇点的思南县是最典型的代表。这里聚居着汉、土家、苗、仡佬等多个民族,自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属贵州开发最早的县之一,享有“黔中首郡、乌江明珠”的美誉。
乌江博物馆。刘朝能摄
集万千美景于一线,有乌江、万圣山、石林、温泉、千佛洞、藏龙洞、安化古街、思唐古建筑群、腾龙峡风景区、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底子扎实;汇多元文化于一身,有良好的生态文化、丰富的红色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巴蜀文化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交融浸润,底蕴丰厚。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思南当下正在研究的课题。
位于思南县板桥镇的郝家湾村,是一个以郝氏姓为主的自然村寨。郝家湾古寨形如盆地,始建于明景泰年间,源于郝氏先祖从山东省宦游镇入黔平“苗乱”,选址板桥军垦,定居生活,依地形以姓取名郝家湾。清道光年间,后裔郝朝相从镇远府“文林郎”衣锦还乡,以风水堪舆的理想兴建自己的宅邸,组织族人按照“八卦阵”布局以及风水学规范精心建设村寨,进而形成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郝家湾古寨文化景观。
古寨依山傍水,民居、石阶、石墙、石院、清泉、明渠、河塘、古墓、石刻等错落有致,石巷纵横交错,巷巷相通,素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仙境之称,有以清道光二十年间修的“清不染尘”和道光二十二年间的“中流砥柱”为典型的八大奇观。2013年郝家湾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后,郝家湾村一边进行村容村貌提升、房屋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打造研学教育基地、民宿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游深度融合。
思南深入挖掘和培植乡土文化根脉,发掘蕴藏于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倡导富有地域特色和优秀价值内涵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把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资源。
夜幕下的安化古街人头攒动,顺着石板路往街巷深处走去,周和顺盐号、永祥寺、川主宫、旷继勋烈士故居等多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思南县以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打通街巷路网,修复历史遗迹和门楼牌坊巷亭,实施古城夜景亮化、巷道整治提升、重要节点改造、标识标牌改造等工程,打造了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改变了原来古城“一街游”状况。春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旅客45.76万人次,同比增长134.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202%。
无论是郝家湾村古村落保护,还是安化古街业态提升,当前,思南正强化优势资源整合和重大项目带动,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充分挖掘乌江地域文化特色,加大国内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把思南打造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新的康养休闲目的地。
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走进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映入眼帘的是既干净整洁又绿树成荫的村道,清澈见底的河沟,生机盎然的田野,农宅旁摆放整齐的垃圾桶,构成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新画卷。
“原来周寨是深度贫困村。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没有收入……”谈及昔日周寨村,村党支部书记、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张诚感慨不已。2018年5月,一直在贵阳创业的张诚返乡后,接手了村里原本经营惨淡的红薯粉加工厂,成立以红薯选育、种植和淀粉加工、粉丝生产、产品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思南采茶。杨秀辽摄
为改变村里的状况,张诚回到周寨村。当选为周寨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凝聚村民共识,发动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盘活村内耕地、宅基地、林地等资源,发展红薯、肉牛等产业。
如今,周寨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实现双提升,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周寨村集体经济壮大以后,辐射带动三道水乡18个村的群众就业增收,2023年为务工村民发放工资300多万元。同时,周寨村红薯育苗、种植、收购期间发放临时性务工工资170多万元。
周寨村只是小小缩影。近年来,思南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按照“一主两辅”的产业发展思路,将肉牛、茶叶、红薯等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壮大,激活乡村发展“造血”功能,为乡村产业打“底色”、增“亮色”,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23年,思南县饲草料集散中心和许家坝牲畜交易市场建成运营,全县肉牛存栏14.39万头。全年茶叶产量1.28万吨,出口茶叶1316吨、货值3688万美元。5万亩双高红薯配套红薯粉加工厂投产运行,“红薯经济”获多家主流媒体报道,“陈薯”酸辣粉稳居抖音平台同类产品销售榜首,红薯产业链延伸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思南黄牛”“思南晏茶”“思南陈薯”等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站在新的起点,思南县正科学谋划特色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将优势农产品转化为重点产业链,有效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奋力书写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答卷。(文波、田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