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万桥飞架 托起山区致富梦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是对贵州山区气候地貌的真实写照,贵州也是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自从国家深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来,如今的黔贵大地万桥飞架、小桥纵横,群众出行越发便捷,不仅把黔“货”带出了大山,更是托起贵州的经济高速发展。
近年来,三都县在发展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老一辈人们见证了桥梁建设者披星戴月、艰苦奋斗演绎的桥梁奇迹。在三都县高山峡谷中,一座座宽敞的大桥横卧在沟壑纵横的群山峻岭之中,它们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连通了大山群众与外界沟通交流发展的一条条金融通道。
大桥让高速蜿蜒穿过大山。
在三都县都江镇排长河上有三座不同时期建设的桥梁,这三座桥见证了我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都江镇排长河桥是都江镇羊福社区和巫不社区通往三都县城唯一的重要交通要道,承载了100多平方公里12000多人顺利出行。早些时候,群众通过小船摆渡通行,后来建起了人行步道桥,再之后,桥面建设越来越坚实宽广,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希望。
“我今年六十多岁了,见证了排长河桥从木板桥到人行步道拱桥,然后到窄一点的桥,再到现在的修得又长又宽的大桥,桥面越修越宽,我们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群众杨昌凡说。
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是三都县民族传统村落,由于地处偏远地区,道路崎岖,交通闭塞,作为水族、苗族聚居地,当地民族文化得不到开发和利用。自排长河桥和道路逐一修建后,怎雷村的村落美景和民族习俗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慕名前来旅游参观,还有剧组前往当地取景拍摄,这也为怎雷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这个排长河桥是羊福社区和巫不社区通往县城的唯一交通枢纽,也是我们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通道,可以说,桥的宽度代表我们群众的幸福指数,相信我们这个排长河桥会越走越宽广。我们也相信,通过这座桥,也让我们走出大山、走出自信,走向未来!”都江镇怎雷村支书潘忠毅说。
桥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一路通,百业兴。”在三都县大河镇丰乐村的马场大桥,这座大桥同样承载着当地群众发展的希望,大桥的建设,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们这里是黄桃和蔬菜的主产区,目前我们有黄桃1200多亩,蔬菜2000多亩,我们产品都要通过这个马场桥运输出去,桥让我们的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到‘畅’,不仅给当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让我们群众的出行更加便捷、通畅、安全,而且使交通运输发展与服务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带动周边村寨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我们农村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大河镇丰乐村支书蒋太标说。
三座排长河桥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桥梁高架,托起希望,连通未来。如今的三都,从集镇到乡村、从干线公路到偏远村道,各架桥梁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织成密集的交通网,他们像“毛细血管”一样,让基础设施有机连接,让交通更加便利通畅,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从根本上改变了三都的发展条件,真正成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桥。
“目前我们三都县农村公路已建好桥梁160座,‘桥’是架起群众走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搞好桥梁建设,也就是搞好当地的经济建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周边路网、改善路域环境,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让更多的桥梁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三都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建设养护发展中心副主任莫兴盛说。(图/文 安金山、石承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助推地方发展 添彩美好生活(体坛观澜)
- 人人共享体育,体育造福人人。当越来越多人参与体育运动,感受运动魅力,体育对地区发展的综合价值将发挥得更充分,美好生活也会因此更加多彩 青山绿水、苗寨梯田……近日,2023贵州“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系列赛(从江站)加榜梯田多项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梯田景区举行。…
-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本报贵阳4月20日电 (记者姜洁)4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统战工作责任制,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统战力量。 调研期间,石泰峰来到毕节市赫章县、大方县、七星关区、纳雍县,走进村镇、社区、农业基地,了解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学校、医院、园区等,查看帮扶项目,并与省、市、县有关负责同志座谈,听取意见建议。…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