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白云区:科技创新强产业 释放发展新动能

2023年02月10日14:40 |
小字号

2022年以来,按照省、市相关部署要求,白云区结合实际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研发投入水平,加快科技人才集聚,做强创新平台基础,为贵州特色科技强省建设贡献白云力量。

“智造”亮出硬实力。1月29日,正月初八,新年的余温还未散去,贵阳永青仪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已是一片繁忙。“我们的生产已实现自动化,工人们已转型成长为自动化生产线的‘指挥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贵阳永青仪电地处白云经开区,是一家以工程机械监控系统、农用机械监控系统、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为主导产品,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等荣誉。“2019年,我们制定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改造‘五年规划’,累计投入3000万元提升软硬件设施,先后引入了SMT(表面组装技术)生产线、智慧仓库等,初步实现了数据驱动管理、制造变‘智造’。”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相比于传统的生产流水线,全自动化SMT无铅生产线可根据订单产品规格数量,灵活调度安排人员,更符合贵阳永青仪电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离散制造特性;在没有人工操作的情况下,AGV小车(无人搬运车)可顺着轨迹将物料送到既定位置,使得仓库人员人均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大数据赋能推动技术创新,为贵阳永青仪电高质量发展落下一个个生动注脚。

围绕产业聚人才。刘志国从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经“校企合作”入职贵州烽创科技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公司安全运营中心总经理,主要负责为工业企业实现内部工控系统监测、验证、应急等工作。

2022年以来,白云区紧扣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奋力推动人才大汇聚。

重点围绕“一主一特”产业人才需求,白云区深入实施“筑人才·强省会”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和人才倍增计划。并开展“人才月”系列活动,依托人博会、“互动招引123”等载体,探索“团队+项目+资本”双招双引模式,促进人才汇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2022年,吸引7079名高校毕业生到白云就业创业,引入制造业产业、大数据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4786人。

同时,有序推进高品质教育、医疗等配套项目建设,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运营,完善“人才小镇、高级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人才保障性租赁性住房、员工宿舍”五级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统筹41家行业主管部门184名业务骨干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2022年,建成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617套,兑现租房补贴46.2万元、减免购房款583万元,优惠租住青年人才公寓730套,与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商学院等6家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实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2022年,白云区党政班子成员带队走访在筑高校29次,深入开展企业家进校园、专家进企业“双进”活动16次,挂牌校企实训基地5个,举办专题讲座、技能培训85期,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2万余人次。

“八大工程”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白云区提出实施“八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城市综合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8%;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70%;培育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5家以上。

实施科技创新团队政治提升工程。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强化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主管责任,确保工作执行有序、推进有力、服务有效。

实施创新主体赋能工程。强化工业企业研发扶持,完善重点企业研发服务机制,支持小微型规上工业企业联合共建研发联盟,推动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动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规上企业“双提升”。

实施产业创新平台育强工程。加快省级创新研发平台培育,打造产业链公共创新平台,注重现代职业教育强基提质,推进双创载体提质增效。

实施大数据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数字新基建创新,推进数字产业化创新,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实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支撑行动,推动特色种植业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

实施专项科技创新工程。推动水源地保护、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赤泥等工业固废污染防治及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攻关和工程化应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低碳循环发展。

实施成果转化攻坚工程。用好科技供需交易平台,运用市级科技云平台等资源,依托“贵商易”打造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线上市场,积极吸纳优秀科技成果落地;依托“科创中国”平台争取市级以上层面创新资源下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场景应用。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工程。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实行“企业创新积分制”;用好企业发展资金池,着力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实施科技人才“引、育、用、留”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区科研人员突破2200人,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引进培育10支左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白云区人民政府网)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