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文明乡风吹 寨沙山歌亮

冬日里,穿行在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的村道上,一幅幅乡村宜居美景迎面而来。
整洁干净的村道、白墙黛瓦的特色楼房、鲜花绽放的居民院落、精美别致的文化墙相映成趣,不远处又可见村民娱乐广场上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广场上传来的阵阵歌声和叫好声……田野里油菜苗郁郁葱葱,山坡上绿树成行、满目翠绿……一张张农民绽放的幸福笑脸,正向人们演绎着这个全国文明村的美丽故事。
“山菊开花遍地黄,全国人民喜洋洋,贫困农村变新貌……”走进寨沙侗寨组,欢快质朴的山歌声传来,沿着步道快步上前,只见江口县老年大学的彩霞飞扬合唱团的老人们正与寨沙侗寨的姑娘小伙子们联欢,退役军人舒心国一边唱着歌跳着舞向游客展示。
菜田后坎就有一户人家,一位婆婆正在她家院坝桃树下打扫残叶。“小同志,到这上面来拍照嘛,这里好拍点。”她看到笔者在拍照,赶忙打招呼。沿着田坎转了半圈来到了婆婆家的院坝,只见院坝干净整洁,转眼望去,前面是一排翠竹、桃树和李树。
“我们现在不愁吃穿,环境也好了,逢年过节村里还会组织活动,大家都去凑个热闹。晚上还可以去广场跳跳舞,心情好,身体也就好了。”谈起现在的生活,婆婆笑得合不拢嘴。
……
喝完茶,响亮的山歌再次响彻在绿色的田野里,鸡犬桑麻中满是寨沙“和善仁孝”的影子。
梵净山村美丽文明的背后,很重要的是得益于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时也十分注重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炼出了“和善仁孝”的梵净乡村文化,做到了既富群众“口袋”,又富群众“脑袋”,实现了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推进。
乡村治理,“富口袋”只是前提“富脑袋”更是关键。梵净山村推行“党群直议”制,党员群众、寨老乡贤、妇女能手等广泛参与议事,一场场议事会开在院坝、田间与种养基地,开在群众心坎上,彰显着党心民心、干群连心。期间,群众自发举行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根植心间,党建文化愈发浓烈。另外,该村还集资修缮自然遗址、乡贤馆、古井等,呈现原真的乡村风貌,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梵净山村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载体,广泛开展文化进村寨宣讲,倡导新风尚、培育新民风。截至目前,该村已评选出“最美厨房”“仁孝之星”“和善人家”28户,还组织文化宣讲、开展节日活动上百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幸福感显著提升。通过以点带面,带动每个家庭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风格”,正确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和邻里关系,让家庭更和睦,邻里更和谐,民风更淳朴,文明新风吹遍了整个梵净山村。
梵净山村党支部负责人说:“要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更做到村民的心坎里。不管是平常和村民摆龙门阵,还是日常工作,我们都积极地向村民们传递正能量、杜绝恶习、倡导移风易俗的观念,循环反复地做工作,直到乡风文明的观念深入到每个村民的心里。同时,我们还组织青年民兵巡山护河,热爱梵净山已深深扎在农民心坎上,以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实现45年森林零火灾,太平河水质达标率100%。”(赵玉德、杨玉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