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

瓮安:党建引领提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水平

2022年11月09日11:32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瓮安聚焦解决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等问题,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完善治理架构、提升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安置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党建引领,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一是培优社区干部队伍。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力量只增不减”的要求,进一步充实易地扶贫搬迁服务力量,明确县级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人员5人、乡镇2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统筹调度。目前,7个安置点社区干部配备49名,按照“1+2+N”模式,选派7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共26人,全县为易地扶贫搬迁服务干部达到167人。二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安置点党组织造血功能,搬迁入住以来各安置点党组织发展党员26名,优化调整社区党组织3个,以社区为单位,实现175名搬迁党员培训全覆盖。三是加强党群服务建设。4个单独成立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全覆盖,配备8名工作人员和4名志愿者。依托“1+N”结对联亲帮扶模式,推动群团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政策宣传、稳岗就业、卫生保洁、义务支教、困难救助、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各安置点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00余次。

瓮安县基层治理工作观摩会在江口坝社区开展.。图片由瓮安县委组织部提供

瓮安县基层治理工作观摩会在江口坝社区开展。图片由瓮安县委组织部提供

创新治理载体,提升安置点治理效能

一是创新安置点治理机制。依托党建引领“1+3”基层治理体系,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功能、阵地、队伍,以“五人治理小组”为载体,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安置点治理工作格局。二是探索安置社区自治新路径。通过完善群众议事会,实施“四个一”议事模式,采取有事“说一说”、居务“议一议”、好事“比一比”、丑事“晒一晒”,促进家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截至目前,各安置点社区累计调处矛盾纠纷3662件,召开各种社区事务评议会、座谈会380余场,解决民生实事2900多件。三是创新物业管理服务方式。聚焦群众自治主体意识淡薄、物业收费困难等问题,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组织群众组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探索“社区党组织+物业服务+业委会”的治理模式,赋能新型社区治理。以“红色物业”服务为抓手,开展“争做新市民,融入新家园”、乡风文明“红黑榜”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从“要我交”到“我要交”,从“我被管”到“我要管”,促进由“农民”积极转型为“市民”。四是培育壮大社区集体经济。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6个,社办企业1个,因地制宜,通过门面出租、超市经营、入股分红、土地营运、停车场经营等方式,盘活社区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7个安置点集体经济总收入累计184.38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04.44万元。

创新活动载体,推动群众融入新生活

一是完善社区公约,引导群众融入新环境。将安置区环境卫生、楼道管理、公共设施管理、房屋装修等写入社区公约,形成日常生活准则,重点整治乱丢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不良行为,规范滥办酒席、丧葬管理、畜禽散养等不良陋习,确保安置点社区清洁卫生,把社区公约变为小区居民的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开展宣教活动,培育群众树立新理念。教育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动员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在各安置点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截至目前,各安置点社区开展党的好政策宣传活动60余场次,张贴宣传标语352幅,新建雕塑、装饰54处,完善社区居民公约7个,全面促进搬迁群众感情融合和文化凝聚。三是开展文明共建,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广场舞、唱山歌、文艺演出等活动,编排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扶贫故事、社区生活为主题的小品、快板、山歌等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共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和参与文体活动30余次,提供文化服务和专业辅导80余次,鼓励搬迁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增强安置点群众归属感和认同感。(陆俊州)

瓮安县老年书画协会到安置点义务书写春联.。图片由瓮安县委组织部提供

瓮安县老年书画协会到安置点义务书写春联。图片由瓮安县委组织部提供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