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民族大学>>民大新闻资讯

贵州民族大学“奋进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系列报道

贵州民族大学刘佳琴:“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很荣幸我在一线”

2022年05月17日09:18 |
小字号

初夏5月,在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堂上,略比其他同学年长的刘佳琴听课格外认真,并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工作4年后再回民大校园学习,我格外珍惜。我也经常怀念在基层工作的时光,艰苦而扎实的实践对我现在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帮助。”刘佳琴说。

年轻人就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2017年夏天,刘佳琴以四年综测成绩第一、获贵州省优秀毕业生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当大家都以为她会去到某个知名企业或是报考省市公务员的时候,她的选择让人感到意外——主动报考六盘水六枝特区新华镇扶贫工作站,进入基层工作。

“爸爸妈妈开始不赞成我去,朋友同学也劝我慎重考虑。”刘佳琴说:“我还记得,当我去提党员档案的时候,办理档案的叔叔看了我好几眼,慎重地说,‘想好了没有?你要去的这个地方很艰苦哦!’我回答他:想好了的。年轻人就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锻炼。”刘佳琴也是这样回复父母、朋友和同学们的,随后打起随身的行囊。

从刘佳琴的老家毕节到六盘水六枝特区新华镇,当时没有客运直达,需要中转4次大巴车。“一路颠簸,早上七八点出发,晚上七八点才到。”风尘扑扑到了工作站,站里的同志领刘佳琴到宿舍先安顿下来。通过站里的同志介绍,刘佳琴了解到新华镇当时的大概情况和扶贫工作站的工作内容。“那时,新华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在前期的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政府明确了将130余户村民搬迁至六枝特区塔山街道。接下来,搬迁户的识别和档案资料整理、录入,协助村民搬迁,以及村民搬迁后的就业培训……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做实做细,全过程都要精准。“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这是一场硬战。我在心里早有准备。”刘佳琴说。

刘佳琴在六盘水六枝特区新华镇走村串户。

扶贫搬迁这场硬战,很荣幸我在一线

每天早上七点出发,自备点干粮,刘佳琴便开始一天的走村串户。“中午是回不来吃饭的,就以干粮作顿。晚上七八点回到工作站,需要对白天走访的情况进行整理归档、录入系统。有时候还要开会研判走访的情况,弄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刘佳琴告诉笔者,那时她完全没有周末的概念,也几乎没有假期。

“一个原因是走访量大。”刘佳琴说,为了防止错评漏评错退,除了纳入系统的贫困户,其他非贫困户也要一并走访,摸清底数。“另一个原因是搬迁户数不断在变。这也是扶贫搬迁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刘佳琴说,“搬迁对于村民来说,是个好事,但也有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有些村民一开始不愿意搬迁,对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情感上不舍,情绪上也担忧。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把党的政策给他们说明白,让他们真正了解扶贫搬迁的意义,了解城镇生活的样子,坚定扶贫搬迁对自身贫穷命运的改变的信心。有些村民搬到城市后仍然不适应,生活方式不习惯,找不到职业道路,非常迷茫和焦虑,又想搬回农村。这个时候也需要我们去作大量的工作。多渠道联系单位提供就业岗位,联系相关机构因材施教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居民们能够找到留下来的信心。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刘佳琴在扶贫搬迁点开展服务工作。

刘佳琴告诉笔者,搬迁户的识别、档案资料整理工作从2017年8月到2018年6月,持续了整整10个月。130余户搬迁户的资料,装满了整整一排文件柜。2018年6月纳入搬迁的村民终于离开大山,搬进了新房子。刘佳琴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

“小刘,某某家孩子找不到了!”“小刘,我不会用电梯!”“小刘,我家的门打不开了!”“小刘,我的孩子可以到哪个学校去报名?”“小刘,我家的户口怎么迁过来?”“小刘,我的低保能不能申请?”……随着搬迁的进行,新入户的“居民”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每天一睁眼,就有很多需要回复的信息。从早到晚,几乎电话忙个不停、脚也不能沾地。”工作繁杂而忙碌,但刘佳琴总是耐心地解答着搬迁居民的疑惑,热情地接待着来访的每一位群众,刘佳琴说:“村民们刚搬过来,从陌生到熟悉、从忐忑到安心,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导和开解,我们的工作,就是及时回应搬迁居民的诉求,竭尽一切可能去提供咨询和帮助。”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刘佳琴,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小刘,过来家里吃饭!”“小刘,多来家里走走!”“小刘,要经常来看我们”。然而,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半年多的时间里,刘佳琴本就瘦小的身躯,由90斤暴瘦到70斤。有一次刘佳琴回家,母亲看到骨瘦如柴的她,一把拦在怀里,心疼得眼泪直往下流。刘佳琴安慰母亲:“妈妈,不要难过,这是暂时的。脱贫攻坚胜利了,你女儿保证胖回来。”

2019年4月,六盘水六枝特区新华镇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合格。“得到消息的那一刻,刘佳琴激动万分。“我为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而自豪,为群众摘下贫困帽子而高兴,作为一名党员,也为我能在这场硬战中挺身一线而感到幸福。”刘佳琴说。

此后,刘佳琴又到毕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做社工,这一干,又是两年。在此期间,刘佳琴也完成了自己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

刘佳琴与女儿合影。

研路前行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四年的扶贫搬迁和社工工作,给予了刘佳琴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历。“越是在复杂的工作中,我越发地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还是不够,越发地感到本领恐慌”。于是,在2020年底,她决定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

扶贫搬迁项目社工的工作依然很忙,几乎没时间看书。刘佳琴常常在别人午休的时候,偶尔没加班的时候坚持学习。“原本英语基础就不好,毕业四年又很少接触英语,她翻开英语复习资料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单词都不认识了。那一刻,一种想放弃的念头不由地涌上来。还好后面坚持下来了。”那时候的刘佳琴,是社工、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她白天上班,晚上要照顾家庭,照顾不到一周岁的孩子。直到夜深人静,家人孩子熟睡时,她便开始复习。而生活对她的考验不仅如此。在工作、复习考研的过程中,刘佳琴的母亲父亲还先后生病入院。“那段日子,我每天奔波于单位、家、医院,每天只能睡3、4个小时,工作、生活、学习的辛苦,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百感交集。幸好,有家人的支持、有乐观坚强的自己。”刘佳琴说。

越努力越幸运,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7月,她收到了了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勤奋刻苦的付出也让她在备考的过程中先后拿下了初级社工证和中级社工证。要知道,中级社工证通过率不到20%。

2020年7月,刘佳琴为搬迁群众开展党的历史宣讲。

“青春应该是无憾无悔的,青春应该是能吃苦的,青春应该是增强本领贡献力量的。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如今,再一次作为学生身份的刘佳琴,如饥似渴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社区社会工作是她的研究方向。“毕业后,我还是会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相信那时候的我,将以更好的自己,去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刘佳琴说。(文/吴燕珍、邓谦、赵川 图/受访者提供)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