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实施“双培养”工程 推动人才向乡村聚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务川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骨干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柏村镇长脚村,市级乡村振兴指导员申修文正带领村民管护今年新植的柑橘树。村民付全刚说:“自从申主任来到我们长脚村后,帮我们指导技术,找销路,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收入。”
从申修文来后,带领长脚村村民对现有1350亩柑橘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教技术做优精品水果,绿色发展打造品牌。同时,以柑橘产业为主导产业,抓牢粮食安全工作,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600亩,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村、黔北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西部山区乡村振兴样板村。
市级乡村振兴指导员申修文说道:“作为市委派驻长脚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我们就要扎根基层,建设基层,与村民共同奋斗,努力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总体目标。”
黄都镇三合村的青蒿基地细雨朦胧,十多个当地群众戴着雨具打窝、放苗、覆土,栽植青蒿。
“他在当地发展青蒿、羊肚菌和烤烟等产业,让我们能够就近务工,在家门口赚钱,方便又实在。”村民彭素霞嘴里所说的他,正是黄都镇云丰村返乡创业青年李江,也是务川自治县的骨干后备力量培养对象。
“不管走多远,最终的梦想还是想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7岁的李江,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本来在华夏银行有一个收入颇丰的职位,但他选择了把个人的前途和乡村振兴连在一起,联合了5名大学生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产业是基础。在李江回乡创业时,对于市级领军人才杨丹武来说格外欣喜,这意味着云丰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大。在杨丹武和县、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李江等6名大学生组建了遵义世信农民专业合作社。盘活了当地土地资源,发展了榨菜、马铃薯和辣椒三季轮种及青蒿、羊肚菌等产业。
云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丹武解释道:“我们制定了村干部一人领办一个产业,他不仅仅是领办,还需要解决其中的问题,并带动这一部分的老百姓发展。让他们既能够在家务工,又能发展好这个产业,同时也让经营主体进得来,稳得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青年干部杨丹武、返乡创业青年李江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和骨干后备力量的作用,让云丰村的农业兴旺起来,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目前,云丰村发展羊肚菌700亩、稻+虾300亩、辣椒3200亩、涪陵榨菜800亩,巩固花椒1600亩、茶叶2800亩,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公司在坝区投资260万建设30多亩的蔬菜智慧大棚,向着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农旅一体化奋进。
川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义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大棚建好以后,通过5g的实时监测,每天在手机上就能够看到它的生长情况。”
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截至目前,务川共有市、县两级领军人才培养对象36名,乡村振兴后备力量832名,通过县、乡、村三级帮带、政策倾斜和标杆化培养、专业化提升等“五化”措施,建好“人才库”,发挥人才队伍的干事激情、创业热情,推动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向乡村聚集。
务川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宋聚超告诉记者:“我们积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返乡致富,带领我们群众发展产业,实现产业的兴旺,通过人才的凝聚和回归,实现乡村的五大振兴。”(务川县人民政府网 高孝东、张艳、孟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贵州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计划
- 本报贵阳5月15日电 (记者苏滨)近日,贵州省教育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等12家省直单位印发《贵州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全省50%左右的县(市、区)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认定,每个市(州)创建1所及以上一类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县(市、区)创建1所及以上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1个及以上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 “十四五”期间,贵州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提高普及普惠水平,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助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