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地方网群>>黔东南州视窗>>时政要闻

90后大学生杨平合:绿水青山间种出“金山银山”

2022年05月07日11:24 |
小字号

采摘下来的灵芝。
采摘下来的灵芝。

芳菲四月,春和景明。坐落在群山之中的从江县往洞镇信地村,满眼翠绿。

在信地村木耳种植基地,60多个白色大棚有序排列,蔚为壮观。大棚里的一排排菌棒上,一朵朵鲜嫩的黑木耳如花朵般绽放开来,焕发着勃勃生机。

“木耳采后要及时晾晒,晾晒时将木耳均匀地铺撒在晾晒架上,每隔两个小时翻晒一次,这样的木耳质量才好。”4月29日,笔者走进这个基地,侗族青年杨平合带着几名村民正在晾晒黑木耳。晒坝上,摊晒着刚刚采摘下来的木耳,耳大肉厚、乌黑亮丽。

1990年出生的侗族青年杨平合,是从江县往洞镇信地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

2014年,杨平合从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在深圳一家企业上班。

在深圳打拼期间,每年春节都回家过年的杨平合发现:往日冷清的家乡,因年轻人回来变得热热闹闹;过完年年轻人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

“家乡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乡的建设也需要年轻人回来。”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杨平合看到这一切,萌发了回家创业的念头,并越发坚定。

2016年底,杨平合毅然放弃了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准备发展种养业。

“创业有风险,家里的资金也很有限。”杨平合的母亲十分反对儿子回乡创业的想法。

“人活着,多挣扎才能产生斗志,有了斗志才能走得更远。”杨平合坚信自己的选择。

说干就干。2017年4月,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杨平合与村里6位返乡创业青年成立了从江县往洞镇信地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掏出家底,向亲友筹措,又贷了些款,他们筹集了350多万元,启动了项目。

合作社成立初期,主要开展黄牛养殖。2018年出栏300头,创收30余万元,这是杨平合和伙伴们挖到的“第一桶金”。

小试牛刀初获成功,杨平合和伙伴们决定要进一步拓展产业,并将目光锁定在食用菌种植。

“家乡生态环境良好,昼夜温差大,海拔和自然气候非常适合食用菌项目的发展。”杨平合说。

光有热情、没有技术,是无法开展食用菌种植的。杨平合决定外出学习。2018年10月,杨平合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到四川泸州春雨食用菌产业园食用菌种植培训。两个月的时间里,杨平合吃住在食用菌基地,菌种、栽培、出菇、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学习记录。

学成回来后,在从江县食用菌专班的推动及帮助下,合作社开始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产业投资550余万元。项目实施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

按照学习到的方法,结合当地环境进行摸索,杨平合和伙伴们天天在食用菌大棚里“摸爬滚打”。

因食用菌对环境、温度、水分等方面要求极高,杨平合与伙伴们以大棚为家,一天到晚就在大棚里,一遍一遍来回检查菌丝的发育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平合和伙伴们的努力下,合作社快速发展起来,不仅种植木耳,还大面积种植了香菇、油茶、林下黑灵芝等。

创业路上多艰辛,杨平合走得并不一帆风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工人们居家隔离无法复工,看着菌棒无人打理,大家一筹莫展。2021年,基地又遭遇了雪灾,亏损了30万元左右。

“没有等来的辉煌,奋斗赢得成功。创业虽有磕绊,好在我们都一一克服了。”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合伙人杨秀龙深有感触。

“创业这条路,走得辛苦但很值得。”杨平合说,他为自己生正逢时而庆幸——国家对青年赋予热切期望,是创业青年的坚强后盾。

2022年,合作社种植灵芝孢子粉20亩、林下黑灵芝67亩、黑木耳菌棒10万棒、豇豆40亩、油茶238亩,带动农户就业15000人次,固定用工40余人。

去年,木耳种植大户杨秀安跟着种植了25万棒木耳,年收入达12万元,脸上乐开了花。

“在家门口每天也能赚到100元,每年收入1万元。”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杨秀芝乐呵呵地说。

凭着一股子韧劲和干劲,杨平合及伙伴们把合作社创办成往洞镇目前最大的生态养殖合作社,并荣获“从江县2020年脱贫攻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省5A级服务三农金牌合作社”多项荣誉。杨平合也荣获“从江县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优秀农民企业家”等荣誉。

年前,村委会换届,乡亲们一致推选他为往洞镇信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

“杨平合合伙创办的合作社,让村民有了事干、有了钱赚、有好日子过。”镇里包村领导、从江县往洞镇纪委书记周晓芳为他们点赞。

发展特色种养业,为杨平合和伙伴们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但他们并没有在创业的道路上就此止步。

谈及未来发展,杨平合坦言将发展循环农业,在青山绿水中,带领乡亲共圆致富梦。(图/文 杨玉婷、顾慧明、潘雪)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