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司炉工、化隆拉面师……各地推出更多就业新名片
擦亮劳务品牌 拓宽致富门路(倾听·乡村振兴新动能)
核心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越来越多劳务品牌走进人们的生活。劳务品牌是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特点,拥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劳务标识。各地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等方式,加快劳务品牌发展提升,使劳务品牌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河北省张北县,有这样一群人,农忙时节,他们在田间地头忙碌,到了供暖季,他们奔赴周边城市,成为专业司炉工。久而久之,“张北司炉工”的劳务品牌树了起来。
如今,在各地,这样的劳务品牌越来越多。劳务品牌如何打造?如何发展升级?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张“就业名片”
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
不到上午11点,广州市一家拉面馆的后厨里,拉面师马成虎已开始忙活。分好面团、抹油醒发、振臂拉面,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拉面就上桌了。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庙尔沟村到广东省广州市,从“一口锅、两口子、三张桌子”到近百平方米的门店,马成虎的生活变化映照出成千上万“化隆拉面师”的就业创业之路。
先在店里跑堂,学会技术当面匠,攒够本钱开门店……凭借勤劳与智慧,化隆拉面师们走南闯北。“化隆拉面师”成为青海省响当当的劳务品牌,不仅带动当地人员就业增收,还输出到全国各地。
“粤菜师傅”、山西“吕梁山护工”、吉林“辽源织袜工”……在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46个劳务品牌项目集中亮相,越来越多的劳务品牌走进人们的生活。
“张北县把司炉工作为发展劳务品牌的方向,务工者打工种地两不误,一年四季有收入。”张北县就业服务局副局长赵红松介绍,“通过对北京劳务市场用工情况调研,我们发现,供暖季的北京需要大量司炉工,且司炉工对学历要求不高,非常适合冬闲的农民。”
去年9月,“张北司炉工”被人社部授予“带动就业类劳务品牌”称号。如今,张北县每年供暖季向北京输送司炉工1000余人,人均增收近1.8万元,有力拉动了当地农民尤其是脱贫劳动力增收,促进了乡村振兴。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务品牌建设历经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劳务品牌的区域性、行业性特征愈发显著,大多数集中在手工艺制造、建筑、家政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有的劳务品牌发展成为当地响亮的就业名片。
一种“质量认证”
“培训+输出+品牌”多管齐下提升服务品质
劳务品牌的发展,既是自发形成的结果,也离不开各地各方面的因势利导。
为做强“化隆拉面师”劳务品牌,当地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强化拉面工艺培训、注册“化隆牛肉面”品牌、发放贴息贷款……目前,11万化隆拉面师开办的1.8万家拉面店,已经遍及22个省份的280多个城市,年营业额达百亿元。“化隆拉面师”带来的效益辐射到整个拉面产业,当地农民纯收入的54%来自拉面餐饮相关行业。种草养畜、冷链配送、设立分仓、营销推广、拉面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培训+输出+品牌”的发展路径,让劳务品牌走得更稳。“我们与广州、苏州等40个大中城市签订了《拉面经济从业人员服务管理合作协议》,在就业相对集中的城市设立服务站,帮助拉面师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减免相关税费、简化办证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化隆县委书记张爱如说,“从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养老保险缴纳转移接续到职业推介各方面,免除大伙儿的后顾之忧,实现劳务品牌健康持续发展。”
为擦亮金字招牌,劳务品牌的技能特点也与时俱进。如今,“张北司炉工”从最初的燃煤司炉已拓展到燃油燃气司炉,当地开展技能培训的人员范围也从最初的张北县郝家营乡拓展到张家口周边县区,培训人数达2500余人。“‘张北司炉工’逐渐被市场认可,我们先后与40余家供热企业签订了长期劳务合作协议。”赵红松说。
劳务品牌还是一种“质量认证”。在消费者眼中,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其从业人员往往具有比较完备的素质技能和优质的服务质量。
周日上午,“黔灵女家政”的保洁阿姨准时来到贵阳市民付丽家中,打扫厨房、擦拭门窗……几个小时后,房屋收拾得干干净净。“专业、高效、省心。”付丽十分满意。
“公司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从初级到高级,薪酬待遇也与之挂钩。”贵州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毅说,“我们有50多名培训师,还跟近10所大专院校合作,不断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一条“发展之路”
通过提高技能含量、规范相关标准壮大劳务品牌
近年来,国家发布多项政策举措支持劳务品牌发展壮大。去年,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随后,人社部、国家发改委等20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壮大升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基本健全,地域鲜明、行业领先、技能突出的领军劳务品牌持续涌现。
不少劳务品牌早期靠“传帮带”等方式聚集人气,在市场考验中“抱团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管理不够精细、质量不够稳定等短板。如何壮大升级?
“黔灵女家政”进行了公司化运营探索。“黔灵女家政”最初由贵州省妇联发起,旨在帮助当地妇女就业。2010年正式注册公司,为就业妇女免中介费、免管理费、免岗前培训费,逐步实现公益化目标、公司化运营的良性循环。
如今,公司业务覆盖贵州省9个市州、88个县,直接带动近4万人就业。“结合市场需求,推动养老、托育进社区是我们接下来的发展重点。”郭毅说。
与此同时,劳务品牌的相关标准不断细化。“作为劳务大省,贵州一直重视劳务品牌的发现培育、发展提升和壮大升级。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省级劳务品牌相关标准、全省劳务品牌项目库和专家库。”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贵州省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到今年底,所有县(市、区)至少培育1个劳务品牌,力争到“十四五”末,形成一批具有贵州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省级优秀劳务品牌。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提高技能含量,来加快劳务品牌发展提升。“截至目前,全省依托劳务品牌实现就业的劳动者占到农牧区劳动力总数的37.3%,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到3.14万元。”青海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有机农畜产品和生态旅游产业,打造‘青农’‘青牧’等劳务品牌,不断提升劳务品牌发展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5日 第 1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