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本网原创

 贵州毕节:守住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王秀芳
2022年01月06日14:24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2022新年伊始,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乌江水域(毕节段)“十年禁渔”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河湖长制、林长制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回望来路,信心满怀;展望前景,重担在肩。让我们走近美丽毕节建设者,倾听他们描绘美丽画卷的点点滴滴。

近年来,毕节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随着水土流失、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国储林等项目同步实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在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毕节市将“山水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已达378.45万亩,实现产值49.01亿元,联结农村人口276853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乌江上游。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亲手勾勒“绿色之美”

在织金县中寨镇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朵朵香菇破土而出,宛如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在松林间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我们镇生态好,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香菇色泽鲜嫩、菌肉饱满、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中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利用林下资源,该镇积极探索一年四季皆可采的林下食用菌种植,现亩产已达6000斤,每亩纯收入2万余元。

清晨,海雀村10余名护林员便出门巡山。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天黑之前,将13000多亩的山林全都巡视一遍,行程约20余公里。“绿色来之不易,我们更懂其中艰辛,一定要护好这片山林。”30多年来,海雀三代人每天自发组队巡山,吓退不少盗树贼,林区也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毕节草海的水生态。 杨良强摄

谁也想不到,如今爱林护林的海雀村,却曾因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全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村民一度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1987年开始,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历时3年,硬生生在30多个黄石坡上凿满了树洞,栽上了14000亩的华山松。

30多年过去,当初种下的松苗已逐渐长大,海雀村也因生态改善实现了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发展蝶变: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80%左右,村民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33元增长到2020年初的16200元,翻了490倍。

据了解,因绿而富的海雀村,是毕节市坚持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试验区,毕节始终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试验示范的首选路径,通过实施以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交出了生态建设的“毕节答卷”。

守护母亲河上游生态

1988年以来,毕节市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878.64平方公里;森林面积从601.2万亩增加到24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60%;森林蓄积量从785万立方米增加到6210万立方米……从昔日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到今朝封山育林、巡山护林,毕节生态环境华丽转身的背后,离不开毕节人“多植树、广造林、护生态”的执著,也源于全市上下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持。

毕节纳雍刚开的竹荪。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毕节山水田园寨乐镇。张应旭摄

监测显示,毕节市固废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成效明显。去年1—10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8.4%,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7%;16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3.75%,31个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32%,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干得好还要守得住。为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毕节于2018年制定出台《毕节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细则(试行)》,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县(区)、市直部门考核体系,同时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联动机制,严格环境底线。为切实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出台《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工作方案》等文件,切实落实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坚持绿色发展,厚植生态优势,为建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毕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擦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底色。

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七星关区拱拢坪国有林场则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业,并通过建设康养基地、鸟语林等,吸引游客纷纷前往休闲避暑康养,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以上。

贵州雾翠茗香农业循环生态园区一角。毕节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黔西市杜鹃街道大兴社区,由社区党支部领办的黔西市大兴社区旺发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1000亩的林下白京菊和黄蜀葵种植,带动50户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实现村集体积累10万元以上。

纳雍县水东镇巧借东风,紧密连接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探索出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产业——花椒种植。2019年,纳雍县宣慰街道坝子社区建立1000亩的高产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雍熙街道燎原社区建起了占地40亩的81个标准温室大棚种苗繁育中心,并陆续在遵义、安顺、清镇等地建起了示范基地。

事实上,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毕节市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已达378.45万亩,实现产值49.01亿元,联结农村人口276853人。

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中海社区蔬菜基地喷滴灌。周天贵摄

积极抢抓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湿地公园等森林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全面加快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基地建设。当前,国家林草局共授予毕节市50个村“国家森林乡村”称号,贵州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授予全市7个省级森林城市、56个省级森林乡镇、207个省级森林村寨、1766户省级森林人家。

据介绍,毕节还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威宁苹果、织金皂角、金沙贡茶等产业既美了生态,又富了群众。依托雄奇秀美的山水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康养,纵深推进旅游产业化,“十三五”以来,毕节市累计接待游客3.5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25.46亿元。

黔中库区风光。杨良强摄

如今,由“生态+”引发的蝶变正在毕节精彩上演,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节节攀升。未来,毕节市委、政府将继续带着群众一起把乡村振兴建设好,生态效应正逐步让试验区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责编:李永馨、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