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城乡融合展新颜 民生福祉获提升

“十三五”期间,思南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试点县,加快建成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走出了一条独具思南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黔中首郡·乌江明珠”城市名片更加靓丽。
“大水网”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得益于思南县“大水网”工程的建设,塘头镇铜鼓坨村告别了过去靠天吃水的窘境,家家户户用上了保质保量的自来水。借助自来水,铜鼓坨村发展起了肉牛养殖、食用菌种植等特色产业,今年还引进了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发展圣女果产业。随着产业不断丰富,群众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近年来,思南县不断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工程建设,总投资超过15亿元,紧紧围绕骨干水网建设做文章,整合现有水库和在建水库,进行改造升级,作为城乡供水水源点,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目前,水利扶贫一期、二期工程等重点骨干水网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水利扶贫三期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思南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工程全面完工后,将实现乌江东西两岸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在一方因紧急情况断水时可直接调用另一方水资源,群众一年四季均可以用上稳定干净的自来水,特别是农村地区稳定供水得到极大保障,彻底告别喝“望天水”的时代。
“稳就业”实现满意度全面提升
在思南县经开区贵州万通纸业制品有限公司,正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忙碌着的赵进花是丽景社区的搬迁群众,2019年她们一家从思南县大坝场镇齐心村搬到丽景社区,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来到家门口的贵州万通纸业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车间工人,通过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我们家是2019年3月份搬到丽景社区,搬过来没多久我就来到这里上班,在这边上班比起以前在省外打工方便了很多,工厂就开在我家楼下,每天下班还可以回家照顾小孩跟老人。”赵进花说,随着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现在每个月的工资达到了四五千元。
“我们的工厂是2018年从浙江招商引资过来的企业,现在厂房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员工150多人,其中70%是丽景社区的搬迁群众,30%来自思南县各个乡镇。”贵州万通纸业制品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赵朝贵介绍道。
近年来,思南县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和需求,在丽景社区建立劳务合作社,通过社区组织化劳务输出、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群众就近就业等有效路径,多措并举确保群众就业,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全面提升。 “医共体”实现百姓健康全覆盖
张刚强是思南县塘头镇太坪村的建档立卡户,2013年因为一次意外导致他左腿被截肢,从此以后只能戴着假肢生活。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村医邱飞定期上门为张刚强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服务。
“自从有了村医,我们看病方便多了,每次村医都会给我讲一些健康护理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张刚强满怀感激的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发展起黄牛养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
让群众看得起病,治得好病,思南县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分级诊疗,重点推进“医共体”建设,县级两家公立医院完成整体搬迁,25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实现标准化建设,全县489个村卫生室按标准建成并投运。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配备合格医务人员,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均达标。全县1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医疗机构、合格医务人员已全覆盖,构筑起了多元化多层次医疗卫生体系。
“十三五”期间,思南县共完成卫生健康项目建设308个,累计投资14.27亿元。着力构建“一张网”,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塘头和许家坝镇卫生院为“两翼”、其他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初步建成铜仁市西部、乌江中下游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南县正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加快完善城乡交通体系、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等,让广大群众充分共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成果。(张国民)
来源:铜仁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