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岁月鉴“珍”情——听珍匠故事·品珍酒传奇

贵州珍酒二代工匠:唯有匠心 不负光阴

王秀芳
2021年10月26日09:03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1975年,秉承一代伟人“万吨茅台生产”夙愿的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落户贵州遵义汇川石子铺。历经十年,3000多次分析试验,1985年10月21日至23日,试制酒通过由周恒刚、季克良领衔的业内最高级别白酒鉴定会鉴定,取得成功,业内俗称“85鉴定”。

46年来,一代又一代酿酒人前赴后继,创造了从艰苦卓绝的易地试验到酒中珍品的珍酒传奇,涌现出一批坚守传统技艺和制酒方法的珍酒工匠,他们立足普通岗位,干出不凡业绩,续写着新时代的珍酒传奇。

今年10月,是试制酒通过“85鉴定”第36年,为深入挖掘珍酒工匠精神,讲好珍酒故事,人民网推出岁月鉴“珍”情——听珍匠故事·品珍酒传奇系列报道。

“85”鉴定成功后,贵州珍酒因品质优异,不仅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而且获奖无数。鉴于市场需求量大,珍酒便在国家号召下增产扩能。为如期完成生产目标,贵州珍酒厂积极扩建厂房、大量招聘酿酒人才,毕业于贵州省第一轻工业学校的王忠汉和李银强,便是在此时进厂的。

30多年来,王忠汉和李银强始终牢记学习为先、实干为要准则,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凭借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一点一滴干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如今,王忠汉已是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珍酒增产扩能方面。而李银强则是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生产管理部部长,负责酿酒生产工艺。

从一线工人到管理高层,王忠汉和李银强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贵州珍酒二代传承人的匠人匠心。

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银强。梁俊摄

学习为先筑根基

1988年7月,大学刚毕业的王忠汉和李银强被分配到了贵州珍酒厂,实习期间,两人从酿酒最基础的工作干起。“学生时期没干过太多体力活,没想到一进车间就是翻酒糟,几个月下来,手掌全是血泡。”王忠汉说,尽管当时很难,但那就是本职工作,只能咬牙坚持。彼时,李银强和王忠汉的遭遇没有太大差别。

车间工作单调且枯燥乏味,但王忠汉和李银强并没有知识分子的高姿态,反而时常向老师傅们虚心请教。“我们在学校学的全是书本上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才发现实践远比书本上更丰富、更大。”怀着虚心好学的心态,刚出校门的两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慢慢成长。

一次,时任贵州珍酒厂总酒师的张支云下车间视察工作,被挥汗如雨的王忠汉吸引了目光。“张老师说,这娃儿能做事,看上去比较老实。”王忠汉记得,张支云还翻看了他满是血泡和老茧的手掌。正因做事踏实认真,王忠汉给张支云留下了印象。

与王忠汉不同,李银强则是因为好学多问结识了张支云。“张老师当时是生产管理部的酒师,作为学生的我经常主动向他请教业务上的困惑,一来二去,就熟悉了。”李银强坦言,酿酒是一项复杂工程,只有踏实肯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就这样,王忠汉和李银强给张支云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印象。半年实习期结束后,两人被编进班组,正式开始为期1个周期的烤酒生涯。在此期间,经常下车间的张支云时常观察着王忠汉和李银强。踏踏实实干满1年后,张支云便将两人带在了身边,时时解疑答惑。

“进入酿酒行业,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煮酒熬汤撑不到老行’,因为酿酒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李银强告诉记者,受温度、环境和微生物等因素影响,可能每个酿酒周期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只有不断学习,打牢基础,解决问题才能游刃有余。

无论是实习还是实操,王忠汉和李银强都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很快,掌握了大量专业知识的两人便凭借扎实的业务素养、过硬的知识储备开始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

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忠汉。梁俊摄

实干为要出实效

“酿酒其实并不复杂,但一定要钻进去,要深入实践,踏踏实实干,自然会熟能生巧。”王忠汉说,整个酿酒就是看糟醅发酵情况,而糟醅的水分和酸度只有在现场才能具体把控。

90年代初期,有了丰富工作经历的王忠汉和李银强分别担任了贵州珍酒酿酒车间的主任,他们积极传承老一辈酿酒人“走动式管理”的方法,坚持每天7:30进车间,通过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确保当天投料的糟醅达到理想的发酵水平。

“酱香酒的酿造是环环相扣的,越做警惕性越高,很多问题就可以避免,如果事后发现问题再处理,就来不及了。”李银强说,生产一定要深入实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当然,除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外,熟练掌握酿酒工艺与发酵原理的王忠汉和李银强还不断总结思考,在坚守珍酒传统工艺和不违背发酵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微调整。“坚守传统不是墨守成规,工艺创新也不是改变传统,而是二者相辅相成。”王忠汉介绍,现在珍酒是回甘的,这就是工艺的微调,但微调的前提一定是摸透酿造工艺。

众所周知,酱香酒酿造工艺复杂,对糟醅的水分控制要求也颇高。“须控制在51%到52%之间。”王忠汉解释,超过52%,虽然产量会上升,但酒会变酸;低于51%,则会糊。

实践出真知,30余年的一线工作经验,王忠汉练就了判断糟醅水分1%误差的能力,而李银强则能通过糟醅发酵情况,精准判断是否缺乏温度、酸度和水分等因素。

“酿酒最重要的是感兴趣、肯学、有责任心,做到这3点,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李银强说,酿酒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努力还不一定有结果,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很难坚持下去。

以学习为先,筑牢业务根基;以实干为要,践行创新理念。贵州珍酒第二代工匠秉承匠人精神,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为推动贵州珍酒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贡献着自身力量。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