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鉴“珍”情——听珍匠故事·品珍酒传奇
独立闯市场 贵州珍酒蜚声海内外
编者按:1975年,秉承一代伟人“万吨茅台生产”夙愿的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落户贵州遵义汇川石子铺。历经十年,3000多次分析试验,1985年10月21日至23日,试制酒通过由周恒刚、季克良领衔的业内最高级别白酒鉴定会鉴定,取得成功,业内俗称“85鉴定”。
46年来,一代又一代酿酒人前赴后继,创造了从艰苦卓绝的易地试验到酒中珍品的珍酒传奇,涌现出一批坚守传统技艺和制酒方法的珍酒工匠,他们立足普通岗位,干出不凡业绩,续写着新时代的珍酒传奇。
今年10月,是试制酒通过“85鉴定”第36年,为深入挖掘珍酒工匠精神,讲好珍酒故事,人民网推出岁月鉴“珍”情——听珍匠故事·品珍酒传奇系列报道。
1986年,贵州珍酒厂批准成立。作为贵州酱香酒新品牌,珍酒首先要做的,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包装和市场。因此,时任贵州珍酒厂党委书记、厂长的郑光先在完成试制任务后,又带着珍酒迈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新征程。
定包装、跑市场、讲来源,在郑光先锲而不舍的努力与坚持下,珍酒逐渐打开知名度。1989年,新产品上市短短四年的贵州珍酒就斩获了国家质量奖优质奖(银奖)殊荣,成为贵州三大酱香品牌(53国优),名声大噪。
国家质量奖银奖奖章(53国优)。贵州珍酒供图
一次偶然 解决包装难题
“我们都知道,茅台酒是白色瓶身。为了丰富白酒产品类型,贵州当时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其中之一就是不能使用与茅台酒相近的瓶体包装。”原贵州省科委副主任、巡视员巫怒安坦言,珍酒虽然与茅台酒同宗同源,但也不能使用相近包装,必须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新路。
一次,巫怒安与郑光先前往北京出差,从时任贵州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处长的沈品刚手中,获得了一个空酒瓶。“品刚处长与北京各大饭店比较熟,听说我们在烦恼珍酒的瓶体包装,她就从某酒店的餐厅拿了一个宝蓝色的威士忌空瓶。”巫怒安笑着说,品刚处长觉得很好,我们也觉得很不错,简直如获至宝。经过认真研究,总算找到了设计灵感。
出差回来后不久,郑光先就找到湖南一家陶瓷厂,请其按照自己的灵感设计了珍酒的酒瓶。为展示自身特色,巫怒安与郑光先商量,将设计好的酒瓶中间刻一条龙,充分融入了中国元素。
“这个宝蓝色的瓶子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还出了套瓶,我现在拿着的是2两的包装,还有半斤和1斤的。”采访当天,巫怒安向记者展示了当时珍酒所用的酒瓶。小巧玲珑的瓶身精致又好看,轻轻打开瓶盖,酒香四溢、酒味浓烈。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小小的瓶体仍然亮的发光。可见巫怒安老先生确实是当宝贝珍藏的。
“当年,郑光先就是带着这个包装到处跑市场,大家的反响还很不错。”言语间,巫怒安满是自豪。1988年,国务院原副总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方毅在珍酒出口贸易恳商会上说,“珍酒,我喝了一小杯,味道很醇厚,我看这个酒,不比茅台差。珍酒作为茅台酒的姊妹酒可以名扬天下! ”此次会议的原声录音,至今完整留存。
蓝色瓷瓶珍酒。贵州珍酒供图
不遗余力 打开珍酒市场
“以前,试验厂卖过一段时间的‘茅艺酒’,很受欢迎。但突然换成珍酒,大家一听是新名字,都不知道了。”时任遵义地区行署秘书长的黄先荣回忆,为提升珍酒知名度,郑光先多次邀请报刊记者、画家及诗人到酒厂采访写生,留下了很多作品。
90年代初期,郑光先还随团前往国外,向海外华人推荐贵州珍酒。黄先荣记得,那是郑光先第一次出国。“华人很喜欢宝蓝色的包装,他们说这就是祖国来的酒,也表达了对此次攻关项目的认同。”黄先荣说,郑光先回来后,就叫他去了家里,不仅描述了珍酒推荐的现场情况,还直言飞机太快,2天就从国外回到了家里。
就这样,第一次出国的郑光先让珍酒在海外华人市场站稳了脚跟。“郑老曾说,贵州的白酒品牌不多,走出去的更少,他打珍酒,就一定要闯出个天下来。” 黄先荣告诉记者,郑光先就是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让贵州珍酒蜚声海内外。1988年7月,贵州珍酒获国家轻工部出口创汇银奖,珍酒厂同时获得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
国家轻工部出口创汇银奖。贵州珍酒供图
1998年,68岁的郑光先从贵州珍酒厂退休。2005年,郑光先因突发疾病,意外离世。黄先荣感慨地说,郑光先将一生都用在了茅香型酒的酿造、管理和试制上,他用自己的苦干和实干精神,走出了一个无冕酿造大师的一生。
独具匠心、苦干实干,这是每一位珍酒酿造人必备的品质,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品质,贵州珍酒才能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