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勤从“忧居”到“优居”背后的故事

“快来快来,这边坐!”笔者来到位于观山湖区窦官村公租房的糜勤家时,行动不便的她,笑眯眯地招呼着大家。要不是看见她正配合仪器做治疗,很难想象眼前乐观开朗的她,生活中曾遇到过诸多挫折。糜勤谈起这一切时,眼里满是平静:“我已经很幸福了,这个小家承载着大家的关爱,住在这个结实安全的房子里,十分温暖和踏实。”
金阳街道工作人员回访糜勤生活状况。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糜勤的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那一年,一场大病打破了她家往日的平静,糜勤患上了皮肌炎免疫系统结缔组织病,这场疾病让她失去劳动能力,从2018年以来靠低保救助维持生活。由于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子和父母一起生活,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糜勤家的生活过得非常拮据,一度居无定所。
“刚得病那会孩子才读小学二年级,父亲患病需长期吃药,母亲平时在外打临工补贴家用,全家生活过得捉襟见肘,感觉‘天都要塌了’……”糜勤说到激动处,不禁泪眼朦胧,因治病卖房、花光所有积蓄后,走投无路的她抱着一丝希望去到金阳街道(原碧海社区)寻求帮助。
糜勤居住的窦官公租房小区。陈杨摄
“居委会的同志了解情况后告诉我说可以申请公租房,通过联系区民政局,手把手教我准备申请材料,几个月后我们家就成功搬进观山湖区窦官公租房里。”糜勤回忆道,让她惊喜的是,加上住房租赁补贴,房子每月的租金还不到60元。“这里的配套也很不错,平时还可以在小区散散步、锻炼身体。”糜勤说,小区附近有地铁站、公交站,出门很方便。
糜勤赠给观山湖区民政局的锦旗。
“安家梦”实现后,糜勤的“安居梦”也随之到来。“日子过得窘迫时,每个月的补助最先想到的就是买米、买油,生怕维持不了最基本的生活。现在国家出台很多救助政策,每月我们家四口可以领取低保金2000多元,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糜勤言语之中满是感激,“逢年过节,政府和爱心企业也会来看我,心里感觉很温暖。”据悉,2021年区民政局给糜勤家发放春节慰问及“两节”补贴1700元,2020年至2021年9月发放临时救助金23170元。
“我们和街道工作人员会定期走访像糜勤这样的困难群众,随时了解这些困难家庭的动态情况。”观山湖区民政局低保科科长杨猛介绍道,同时,如遇“救急难”等大额费用支出情况时,该局可启用临时救助,对低保、特困等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优先安排公租房或发放住房补贴。截至10月8日,在全区正实施低保住房救助104人,24人获得租赁补贴。此外,区民政局还及时将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失业登记,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该群体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自2020年10月国家民政部将观山湖区纳入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以来,观山湖区制定了《关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向“物质类救助+服务类救助”模式转变,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28名社会救助协管员充实各镇(街道)社会救助力量,在49个村各设立1名社会救助协理员,89个社区各配备1名社会救助网格员,同时依托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各方力量在各镇(街道)、各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伍178支,为困难群众当好联络协调员、政策宣讲员、心理疏导员、爱心帮扶员。
此外,试点以来,利用线上社会救助大数据监控平台,观山湖区将52户97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0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给予278人临时救助……同时积极打通民政、医保、教育、就业、住建等部门信息壁垒,完善低收入家庭信息数据库,建立困难群众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至今年8月底,观山湖区依托数据库帮助400余人次解决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一对一服务清单,精准把握不同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样化、组合化、专业化和个性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辖区人民。”杨猛说道。今年1至8月,观山湖区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809.23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8万人次。
笔者手记
一个城市的宜居程度不仅在于外在的设施条件,更在于内在的温暖与厚度。对于糜勤来说,这座城市给她的温暖更多来自于在凛冽的“寒冬”下,收到了国家和社会递来的“一把火”,照亮了她心中那盏“希望灯”、融化了她人生路上的“冰凝”。也希望在各级各部门的持续努力下,让每项社会救助政策真正惠及每一名困难群众,把民生保障的底线兜得更牢,才能把温暖传递给更多像糜勤一样需要帮助的人。(杨彦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