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黔东南州视窗>>时政要闻

贵州岑巩:党建擎起“产业旗” 带动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2021年09月22日17:12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太平桥坝区,工人采摘好的“第二季豇豆”。吴念摄
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太平桥坝区,工人采摘好的“第二季豇豆”。吴念摄

九月农忙蔬果香,延季蔬菜“俏”市场。

时下,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太平桥坝区种植的“第二季豇豆”进入收获季节。采摘、分拣、搬运、装车,每天,都有10多名工人忙碌在基地里,抢抓农时采收豇豆供应市场。

“采收10多天了,一天可以采五六百斤,村合作社与岑巩县的配菜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每个星期公司需要4000斤左右的豇豆供应各中小学食堂。”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党支部书记黄俊榜介绍,除订单销售渠道,豇豆还以每斤不少于2元的价格,畅销铜仁玉屏、湖南新晃等地。

新场村有300亩以上坝区2个,坝区水资源丰富,依托资源禀赋,新场村采取“村社合一”党建模式,全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香菇220亩,烤烟200亩,辣椒200亩,杂稻制种500余亩。为使产业效益最大化,今年,该村巧打“时间差”,种植了44亩“第二季豇豆”,主要通过订单销售渠道,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双赢”。

“第二季豇豆亩产量4000斤左右,价格比第一季豇豆每斤平均高一元, 按现有的价格,村合作社的总利润可能8万元左右。” 黄俊榜说,种这一季豇豆,需要发放工人工资5万元左右、土地流转费3万块钱。

69岁的村民刘如英,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孙儿们已长大在校读书,闲来无事,老人一年四季都忙碌在村里的产业基地,享受着充实的快乐。

“种豆、除草、管护、采摘,什么活都干,都是些手上活不累,现在来打豇豆一天有80块钱,又锻炼了身体,我们越做越开心。”刘如英高兴地说,在“家门口”的产业基地干活,和大家说说笑笑,不仅愉悦心情,也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在产业发展中,岑巩县水尾镇以质量和效益为根本目标,通过“党建+”模式,让村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挑大梁”“唱主角”,按照“支部引领带动、深挖优势潜力、突出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着力答好“优势资源如何转化效益”问题,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子,实现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双增长”。

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源,依托贵州思淼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技术及市场,2018年,总投资2100万元,建有125个大棚、一座冷库及食用菌制棒和深加工厂房的食用菌产业项目在新场村落地投产。目前,该食用菌基地有香菇40多万棒,长期吸纳12人就近就业,每个月需要300多人次务工,并带动3个村级合作社、30余户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2021年,已产出鲜菇40万斤,收入80多万元。为筑牢产业支撑“压舱石”,该村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已成功培育出优质优价的反季节香菇,产品走俏湖南怀化、长沙、凯里等市场。

“种植香菇的合适温度是15—25度,而我们香菇基地旁的这条溪流年平均温度在17度左右,冬暖夏凉,目前,我们通过引水进棚、温度调控,已成功培育出无公害、生态绿色的二季香菇,它的市场价格比以前的应季香菇翻了一番。” 黄俊榜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香菇、香葱等反季节蔬菜的培育和种植,把全村的蔬菜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促进老百姓增收、村集体壮大。

党建引领闯新路,产业兴旺惠民生。目前,水尾镇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按照“一菌两基地”规划,基本形成了“一菌一园一菜一稻”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镇落实食用菌种植222 个大棚180余万棒,种植商品蔬菜3000余亩,种植杂稻制种3200余亩、烤烟700余亩、中药材1800余亩。建成库容量4000m3冷库,占地1200m2的分拣包装车间1个,占地8000m2烘烤房1座,引进龙头企业4家,培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15家,全镇9个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下一步我镇将进一步推进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进市场主体,培育种植大户,强化技术服务、产销对接,使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振兴。” 岑巩县水尾镇党委副书记黄均隆说。(周燕、吴念)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