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奏响推进乡村振兴的“田园乐章”

八月时节,暑气渐消,行走在黔东大地,瓜果田地里鲜翠欲滴、绿意盎然,田园综合体观光园内花海似锦、游人如织,一切都迸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采取“久久为功”强化“四个不摘”,苦干实干,带领全市人民踏上了新征程!
聚焦政策重点
统筹引领乡村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市注重规划引领,上下一心,确保工作靶心不偏、推进有力。
为扎实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铜仁市扶贫资金项目及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搭“五桥”建“五家”共创“四安家园”品牌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重点模块着手,重点围绕政策稳定、产业发展、后续保障等发力,不断夯实脱贫基础。
此外,还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乡村振兴局,由市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继续组建市乡村振兴指挥中心,抽调人员具体办公,各区县比照市级成立指挥中心,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下一步,我市将坚决落实“四个不摘”,巩固脱贫之基,强化产业发展、东西部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推动乡村振兴。
聚焦产业发展
打牢乡村发展基础
“自从有了这个基地,我有空闲时间就来基地务工,每天可收入80元,一年下来零用钱不愁。”时下正是收获花椒的季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大坝村花椒种植基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村民黄碧娥一边采摘花椒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据了解,大坝村于2018年发展400余亩花椒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模式,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和吸纳村民务工,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大坝村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是我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市立足“四新”主攻“四化”,坚持“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和“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创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以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势特色种植业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已形成以生态茶、薯类、食用菌、中药材、蔬果、生猪、牛羊、家禽、蜂蜜、生态渔业、特色林业等11个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并建成生猪、生态茶两个百亿级产业。
全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行动实现突破。今年上半年,全市已首批评审认定了14个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推动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48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47家,市级2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176家、市级家庭农场205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3家。
聚焦乡村建设
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站在松铜高速黄板站,只见前方300米处有布局井然的建筑、干净整洁的街道,俨然一个小城镇。而这,仅仅只是一个村庄——松桃苗族自治县黄板镇峥岘村。
据了解,峥岘村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过去,这里盘山路蜿蜒曲折,交通十分不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作为松桃其中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峥岘村共建设30栋142套安置保障性住房,村级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便民超市、手工坊一条街等一应俱全,同时,村民们团结一心保护好公共环境,全村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提升,实现了化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如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实现“环境美”目标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铜仁市加强农村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把铜仁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今年上半年,我市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镇、村的“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
如今,全市上下奋力攻坚,凝聚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动上,蕴藏在瓜果丰收村民忙的图景中,呈现在美丽和谐新农村的画卷里,黔东大地正奏响推进乡村振兴的“田园乐章”。(谭齐源)
来源:铜仁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