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大方视窗>>新闻资讯

解析为民服务的“陇公密码”

——大方县羊场镇陇公村“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窥探

2021年08月13日12:39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王承英老人(中)走在新建设的通组路上。
王承英老人(中)走在新建设的通组路上。

“孩子们都在外打工,就我们两个老的在家,前久下大雨我家后阳沟堡坎全部垮下来,要不是村里面请人来帮我们修,现在还住在水里面呢。”谈起堡坎垮塌一事,82岁的张安清老人至今还心有余悸,“当时不敢起来看,雨下得很大,垮塌后屋后的泥水就往家里面蹿,我家两老是一夜没合眼。”

不只是张安清老人睡不好,面对连日大雨,陇公村村支两委更无法安睡。第二天一早,村支书何峰就带着两委班子分组对公路和村庄开展巡查,发现张安清老人屋后堡坎垮塌后立即安排抢修。“垮塌面积很大,他们又没劳动力,于是我立即联系在村里面修产业路的施工队负责人彭刚,请求他帮助,他投工投劳投材料,花去6000余元,用了一个星期才将堡坎修好,还两位老人一个安全的住处。”

这是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陇公村为民服务的一个典型。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该村切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学史力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答好为民服务这张考卷,收到了人民满意的结果。

通与畅:拉近的不只是距离,还有民心

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首先要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岔河组是陇公村的一个组,离村委仅2公里,可村委到组的路一直未通。“这条路一直是群众的一块心病,看着就是一个垭口的距离,然而因为没路,群众到村委办事和我们要下去开展工作,都要绕行羊场镇才能达到,这样一来,里程就有12公里,打通这条通组路势在必行。”何峰说。

说干就干,立说立行。经过多方努力争取,今年5月初,这条通组路以产业路的名义开始动工。“才开始放线量土,问题就来了,被占到猪圈和厕所的村民要求赔偿或者用土置换。”何峰说:“此时村民组长张祥军和党员代表李忠祥一方面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修路是关系大家出行和家乡发展的大事,另一方面联系合作社负责人李良超商量土地置换事宜。”

正当施工现场村民们闹得不可开交时,传来了两个好消息,一是李良超同意用自己的承包地置换村民被占用土地,二是寨子里已故老党员张安文85岁的妻子王承英站了出来,“老头子在世的时候,对修桥补路的事不仅极力赞成,还全面参与,我在这里表态,修路占用的1.2亩地我无偿拿出,一分钱都不要,这是为儿子儿孙造福的好事。”话一出,其他被占用土地的农户觉得羞愧,纷纷放弃了土地置换。

路通,百业兴。与陇公村岔河组相连的,是朱仲河村一片肥沃的良田,目前已建成乌蒙山泉小龙虾基地,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走向全国市场。基地负责人杨明军说:“现在基地只有小部分在陇公村,现在这条路修通了,拉近了离县城的距离,我们正准备扩大规模,向陇公村岔河组方向新增300亩,一方面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不仅要通,而且要畅。陇公村还对清毕路穿岩路口至清虚洞1.5公里公路进行加宽改造。何峰说:“目前已经完成了加宽部分的水稳层,彻底解决了来清虚洞休闲旅游的车辆错车难、高峰期拥堵的问题,待混凝土打好后,将成为进出陇公村的一条景观大道,带动乡村旅游的更好发展。”

乱与治:规范的不只是秩序,还有文明

位于陇公田坝内的清虚洞是吉尼斯纪录的世界最大天生桥,曾是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时的火电站、铸造厂和螺旋桨厂车间的基地,属县级保护自然遗产。然而近几年以来,随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加之离县城仅10公里的便利,游客剧增,当地村民在景区道路两旁搭建的各种临时“地摊”“窝棚”,让景区“颜值”大打折扣。

2017年,何峰到陇公村任支书后,就对洞内和村庄环境卫生加强了整治,天生桥旅游公司也相继建设完善了各项旅游设施。2018年,清虚洞旅游景区被评为AAA级景区。今年5月,陇公村借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建成了20个摊位的风味小吃街。何峰说:“我们以每个摊位每年1800元和4000元的价格向经营户出租,不仅改善了环境卫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提升了村庄的文明形象。”

“为彻底改变景区小吃摊乱搭乱建现象,我们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原有摊主的经营意愿,广泛听取群众、游客意见,结合实际对景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整治改造,原有的17个摊点已全部迁到风味小吃街统一经营。”何峰说:“搬迁后,我们对原来区域进行清理整治,建成规范停车位60个,每个停车位每天每车收取5元的停车费,让游客游之舒心。”

要发展,规范管理是必由之路。长期在当地经营烙锅摊生意的王凤,生意一直都很火,一年挣10余万元,尝到了乡村旅游甜头的她告诉笔者,“以前虽然在洞中比较凉快,但是对自然景观有所伤害,建成小吃一条街后,大家都在规范的摊位上做生意,随着景区环境的变好和相关设施的完善,来景区的游客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在环境整治方面,陇公村即将建设600盏路灯、10个村民组污水治理、6公里沟渠治理、200家庭院改造……“既要巩固‘面子’更要提升‘里子’,只有把村民素质和村庄形象提升起来,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旅游,让群众持续享受旅游业带来的‘红利’。”何峰说。

谋与变:壮大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振兴

曾经,陇公村属二类贫困村,人口众多、交通闭塞、产业薄弱。“我到陇公村任支书时,全村17个村民组只有10个组通公路,上任后,我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补短板,建成通组公路10.01公里、进寨路4.8公里、引水管道19公里,实现了境内公路全硬化和村民组安全饮水全覆盖。”何峰自豪地说:“此外,我们还大力发展种养殖业项目15个,通过利益联结,实现贫困户238户813人稳定增收脱贫。”

找准突破口,增强拉动力。村里依托清虚洞及其周边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天生桥旅游公司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打造成一个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健身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园。公司负责人倪兴江说:“现在,景区环境已明显改善,提高了游客的游乐体验,每年旅游综合收入2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就业100余人。”

“观光园的建设,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激发群众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当地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何峰坚定地说说:“通过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有机衔接,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良好局面,夯实发展之基。”

2019年,陇公村顺利脱贫出列,彻底撕掉了贫困村的标签。如今,村里的路宽了、水甜了、灯亮了,产业兴旺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贫困户倪敬在天生桥公司务工每月3000多元,长水组村民赵传发回家养鸡每月挣2万多元,庆祝组返乡村民穆朝明回家养猪一年收入10万多元,村民倪兴杰发展林下魔芋种植50亩……”何峰细数着这些改变。

脱贫不是终点,振兴已经起航。今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在推动发展上力行,从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迈进,陇公村已经绘好了蓝图——发展稻田养鱼50亩、小龙虾养殖350亩、建设四季采摘园300亩、林下种植600亩(魔芋300亩、天麻200亩、冬荪100亩)、民宿改造50家、山体公园建设220亩……(文/图 吴贵荣)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