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贵州高位推动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夏粮丰收 秋粮茁壮

2021年07月26日09:46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本报讯 (记者 陈毓钊)盛夏时节,万物竞秀。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夏粮产量数据公告,今年贵州省夏粮产量255.9万吨,取得了面积稳定、单产提升、总产增加的好成绩。

夏粮丰收,全年主动,这让大家倍感振奋。全省各地正紧锣密鼓抓好秋粮田间管护,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

当前,水稻生长正处于孕穗—拔节期,水肥管理至关重要,足水足肥才能确保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结实。同时,务必要做好病虫害防治,才能实现优质高产。

在播州区尚嵇镇茶山村,人们把鸭苗放进稻田,实施“稻+鸭”综合种养。鸭在稻田里游动觅食,为水稻除草除虫施肥,刺激水稻生长;稻田为鸭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二者互相成全,不仅养出肥美的稻花鸭,还能提高水稻产量,一举两得。

在独山县上司镇甲里村麻甫组,农技人员利用无人机开展水稻病虫害飞防作业。“相对于传统的人工作业,植保无人机的效率提升几十倍。”独山县秋实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经理白冰告诉记者,植保无人机效率高、成本低,喷洒农药均匀,能够更好地杀死害虫,防治效果更佳,深受农户青睐。

在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村民们将“互联网+农业”的智慧农业平台搬进田间,通过大数据收集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第一手数据,指导农事作业安排、防灾减灾决策,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村主任刘洪云说,“我们安装了7个摄像头对杂交水稻制种实验基地进行实时监控,坐在家里都能实时了解水稻情况。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对基地里的天气、土壤、光照强度、虫情、苗情进行分析,管护效果更好。”

今年以来,贵州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高位推动全省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创立了“党政领导领办示范田制度”,省、市、县党政领导领办一批高产示范田,提出了示范田单产水平高于前三年平均水平20%以上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逐级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细化到村组,落实到地块,具体到单品。对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台账式推进。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贵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着力攻克“无平原支撑、土地破碎、耕地总量少”难题,全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改地宜机”和“改机宜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升机械化水平。

同时,实施“藏粮于技”战略。贵州聚焦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整合全省农技推广队伍及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力量,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领衔的“贵州省优质粮油产业发展技术专家组”,对粮食生产开展全过程巡回技术指导。开展“万民农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围绕关键地区、关键农时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在20个县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项目”,以提升示范区水稻、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为目标,推动粮食单产提升,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单产提升、总产增加。

全省一盘棋,贵州立足山地特色,科学化布局粮食“产业带”保安全。围绕水稻、马铃薯、高粱、薏仁等主要粮食作物,以“黔北—黔东北—黔东南”为主构筑了水稻产业带;以“黔北—黔西北—黔东北”为主构筑了薯类产业带;以“黔北—黔西北—黔东北”为主构筑了高粱产业带;以“黔西南—黔中—黔西北”为主构筑了特色杂粮产业带。

产业化推进“优质稻”稳主粮。发挥茅贡大粒香、黎平香禾糯等品牌带动优势,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优质稻、特色稻种植,强力推广“绿色稻+”模式,推动优质稻产业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马铃薯”强优势。依托全国南方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加强脱毒种薯繁育;发挥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威宁的核心优势,强化商品薯深加工、促进全链条发展。

订单化种植“高粱、薏仁”增特色。依托以茅台集团为代表的白酒企业强劲带动和红缨子高粱的优良品质,积极推进贵州酱香型白酒原料本土化;发挥全国薏仁米主产区优势,抓住薏仁米纳入军粮储备发展机遇,用好薏仁米价格指数定价权,通过薏仁米加工企业强力带动,持续稳定种植居全国第一。

同时,省农业农村厅与省气象局联合建立常态化气象预警机制,抽调人员合署办公,在重点农时季节、特殊天气时段,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范气象灾害,“防灾减损”保收益。

7月12日至13日,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到黔西南州开展水稻生产技术指导。当地水稻栽插规范,管理到位,长势较好。7月20日至21日,省农业农村厅酒用高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到铜仁市开展高粱生产田间管理技术指导。要求当地抓住今年农业气象有利高粱生产的良好条件,狠抓后期40天田间管理,确保完成目标产量……

7月24日,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曾涛给记者发来信息:我们在乌当区的试验田水稻已经开始抽穗啦!

夏粮归仓,秋粮茁壮,丰收在望。

(责编:李永馨(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