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縣海馬孔村:世代相傳的明代造紙工藝
海馬孔村,坐落於烏江上游,背靠雄奇的懸崖絕壁,面朝寬闊的江水,與金沙縣隔江相望,由原來的海馬、順江、聯合3個村合並而成。在這個風光如畫的村子裡,至今還傳承著古老的手工造紙工藝。
據《修文縣志》記載:“海馬孔村造紙技術歷史悠久,清乾隆年間任姓祖先任天思由播州遷至海馬孔居住,並建有造紙作坊。造紙的原料系六廣河邊盛產的構皮,其生產工序多達數十道。”
“我們村造紙的傳統工藝,據說是任家從明朝以來就一直在傳承。我們小的時候,全村包括聯合、順江、海馬,都有很多老百姓在造紙。”海馬孔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平回憶道。
海馬孔村手工造紙工藝,可追溯至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中期,它由任氏家族從江西遷徙至貴州過程中帶到海馬孔,並傳承至今。它以構樹皮為主要原材料,通過復雜的工序,制作成紙張,供周圍群眾書寫或從事祭奠活動所用。
以前工業不發達,海馬孔村有很多業務繁忙的手工造紙小作坊﹔如今,當地造紙作坊僅剩兩家,其中一戶傳承人就是任廷龍。今年58歲的任廷龍,從事手工造紙已經46年,對整套工藝流程相當熟悉。
“構樹枝從坡上砍回來,把皮剮好,將外層的黑皮削掉,然后把內皮晒干,再泡軟,之后拌石灰,再用甑子蒸熟,用清水浸泡過后,再堆料發酵,然后拿碓把它舂碎,攪細,再像這樣加工成紙。”任廷龍一邊忙著用帘子從泡池中舀紙漿,一邊介紹道。
任廷龍家小作坊,牆壁粘滿新產出的紙張,庫房堆滿成品紙。他家生產的紙,包括白紙、皮紙、夾紙3個品種。其中,白紙色彩潔白、光潔透明,常用於祭祀、封燈籠、糊窗戶﹔皮紙色彩微黃,紙質綿軟、抗拉性強,常用於抄經書、寫譜書等﹔夾紙顏色與皮紙類似,工藝相對較簡單,現在主要用於裝棺,以前還用於捆鈔票、制作鞭炮。
“白紙,在我們農村,一般是老年人過世的時候,拿去打望山錢,或者是在清明前制作挂青﹔皮紙主要用來寫書,它既薄又脆,卻不容易撕壞,在上面寫字不會脫墨。寫了之后,如果不被雨淋,不被耗子咬,可以管一兩百年沒得問題。”任廷龍說。
任廷龍家的小作坊,每年春季從周邊收購構皮,一年四季不斷生產,每年紙張產量在4000斤以上,年產值30余萬元。雖然利潤微薄,但他一直在堅守,將老祖宗的“傳家寶”不斷發揚光大。(姜繼恆、張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