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習水四渡赤水紀念館工作人員曹行燕——
收集紅色文物 講好革命故事(追夢路上)
貴州習水土城鎮,四渡赤水紀念館內有一件特殊的藏品——鏽跡斑斑的紅軍水壺。這是紅軍途經習水縣圖書壩時留下的。
2021年的一天,該館研究室副主任曹行燕接到線索:圖書壩百歲老人王超德家,有紅軍遺留的水壺。征集革命文物,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是曹行燕的主要工作,她當即決定前往了解情況。
據老人回憶,當年他給紅軍送酸菜到營地,戰士看到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爛爛,就送給他一件衣服。第二天早上,聽說紅軍已經走了,他不願意相信,追到紅軍睡過的屋裡,發現谷草堆裡有個水壺,就撿起來一直保存。
聽完詳細情況,曹行燕回到紀念館反復查閱歷史資料,核實細節,“紅軍行軍路線是否經過了他家,是哪支部隊,等等。”確認后,她向館裡提出征集建議。很快,老人將珍藏近90年的水壺捐給了紀念館。
“革命文物的故事往往能帶我們回望當年的歷史,找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結。”2009年進入紀念館工作以來,曹行燕一直從事文物故事的搶救性挖掘。作為基層文物工作者,她的關注點是那些散落民間的歷史細節。“健在的親歷者越來越少,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曹行燕說。
在征集文物過程中,她深切感受到群眾的朴素感情。
紅軍戰士何木林,在戰斗中負傷后留在了土城鎮,為了保護救他的村民,裝聾作啞多年,直到解放。1962年認定紅軍身份,何木林獲得一張醫療証,可以享受公費醫療。“然而,直到離世,何木林一次也沒使用過這張醫療証。”曹行燕說。
紀念館建館后,曹行燕等工作人員多次拜訪何木林后人,希望能夠收藏這張醫療証。“對何家來說,這不僅是一張証件,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和紀念,后人舍不得捐出,我們非常理解。”曹行燕說。如今,紀念館協助何家將老房子打造成一處參觀點,這張醫療証原地展出。
紀念館組織走訪和征集活動,了解到土城鎮群眾張德高的父親張志賢曾救助紅軍戰士。新中國成立后,被救紅軍戰士黃萬先及其后人給張志賢家先后寄來10封書信。
了解到這條線索后,曹行燕常常到張德高老人家拉家常,聽老人講信中的內容和其父的故事。最終,張德高決定將珍藏50余年的書信捐給紀念館收藏。在曹行燕的協助下,2022年,兩家后人相見。黃萬先的兒子遵照父親遺囑,將生前留下的150元積蓄送到了救命恩人兒子的手中。遺囑與兩張人民幣均已入藏紀念館。
曹行燕的辦公桌上,摞著近百本歷史書籍。“學習歷史,在實踐中不斷觸碰這段歷史,將未被記錄的故事挖掘出來,使歷史更加豐滿,是這份工作格外迷人的地方。”15年來,沒有歷史專業背景的曹行燕已經成長為精研長征歷史的研究者。
梳理展陳大綱,規劃展陳路線,整理庫房藏品……最近,曹行燕正忙著籌備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展陳提升工作。“要將這些年新征集的文物展出,讓革命文物走出庫房、走近觀眾。”曹行燕說。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8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