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遏制茶葉過度包裝現象(大家談)

2024年05月13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段時間,春茶陸續上市,其包裝問題引起廣泛關注。不久前,強制性國家標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第2號修改單發布,對茶葉的包裝層數、禁用包材等作出新的限制。本期大家談刊登3篇稿件,聚焦遏制過度包裝的經驗辦法,助力建設節約型社會。

包裝簡化,設計優化

莫 鑫

茶葉兼具飲品、禮品屬性,適度包裝便於運輸、保存,也能提升品位、促進銷售。但若一味在包裝上做文章,那就本末倒置、喧賓奪主了。

各地茶葉大多沒有明確規格和型號,茶葉品質優劣一眼難辨,有的企業便試圖鑽空子,通過繁復的包裝吸引眼球,抬高產品價格。這種“以包裝定價格”的歪風邪氣,易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擾亂市場秩序,加劇惡性競爭。

筆者在貴州、雲南等產茶區走訪調研發現,其實不少茶企也苦過度包裝久矣。以國家標准為行業和企業樹立“剛性指南”,有助於進一步遏制過度包裝現象。當然,“減量化”“輕量化”不意味著“簡陋化”,在簡化的基礎上優化設計,使包裝與茶品相得益彰,才能助推茶產業和茶文化齊頭並進。

如今,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消費者也越發重視產品品質本身,看重茶葉背后的文化價值。順應消費新趨勢,讓包裝層數更少、文化品位更高,茶香將會飄得更遠。

(作者為貴州石阡縣楓香鄉黨委副書記)

從重顏值轉向重品質

梁修明

我國是茶葉大國,種植規模、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有著悠久的茶歷史、深厚的茶文化。種茶制茶、買茶飲茶,與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息息相關。

現實中,不少消費者有過“剝洋蔥式”的開盒體驗:拆開紙盒,打開木質禮盒,再是綢緞、絨布內襯包裹著的印花陶瓷罐,罐中才是茶葉。這不禁讓人疑惑,有多少錢是在為包裝買單?包裝雖精美卻留之無用、棄之可惜,讓人為難。過度包裝不僅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而且導致成本虛高,助長攀比的不良風氣。

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80.7%的消費者反對商品過度包裝。讓茶葉包裝“瘦身”,推動茶葉生產制作從重顏值向重品質轉變,是消費者的普遍期待。加強剛性約束的同時,做好柔性引導,方能形成更加規范的市場秩序,養成更加節儉的消費習慣。

(作者為深圳商報社記者)

以“清茶”帶“清風”

張婧芸

對於茶葉,有一種說法,即“喝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喝”。“人情”“面子”等觀念是高價禮茶的重要推手。個別茶葉禮盒存在使用貴重材料、混裝高價值商品等問題,助長了不正之風。

豪華茶葉禮盒,不環保不實惠,還常常與違規收送茶禮、回收茶禮套現、違規公款採購等違法違紀問題連在一起,對此要保持防范警惕。茶葉雖小,卻也是正風肅紀的抓手之一。在紀檢監察工作中,我們把茶葉納入日常監督重點,注重挖掘收集問題線索中茶禮銷售、違規收送等相關証據,並順藤摸瓜、嚴肅處理。今年“五一”假期前夕,我們以黨紀學習教育為契機,加強對黨員、干部的廉潔提醒。既緊扣關鍵節點也融入日常、抓在平時,既緊盯老問題、老現象也嚴防各種隱形變異的新動向、新表現,方能更好解決豪華茶禮背后可能存在的作風問題。

茶性崇清,黨風尚廉。一杯清茶,可以暖人心﹔一份茶禮,可能破底線。堅持風腐同查同治,讓豪華茶禮背后的利益輸送、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無處遁形,既有助於推動茶文化回歸本源,也能以“清茶”涵養“清風正氣”。

(作者為重慶沙坪壩區紀委監委三級主任科員)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5 版)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