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醫附院完成全省首例腎移植和結腸代膀胱同時進行手術
7小時兩台手術,19歲少年獲“新生”

牛玉林團隊與小陳一家合影留念。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供圖
“再過幾天,這根‘陪伴’我10多年的膀胱造瘘管就要拔除,我也能輕鬆自由的活動了。”雖然還躺在病床上,小陳卻滿臉喜悅。
小陳今年19歲,因患先天性神經源性膀胱致排尿困難,從小就依靠膀胱造瘘管輔助排尿。4月14日,他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成功實施腎移植和結腸代膀胱手術,即將徹底告別膀胱造瘘管,重獲新生。
“腎源由患者母親捐獻,兩台手術歷時7個多小時,術后恢復良好。”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牛玉林介紹,腎移植和結腸代膀胱手術同時進行,在貴州尚屬首例,不僅給患者帶來了福音,也是醫院在神經源性膀胱治療領域重要的裡程碑。
手術進行中。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供圖
三歲患病 多地求醫均未果
小陳出生於貴州省安順市一個普通家庭,3歲時被初步診斷為先天性神經源性膀胱,做了膀胱造瘘手術。“解了一時之難,但該病極為少見,病情仍未得到控制。”回憶過往,媽媽蔣女士落寞難掩。
病雖難治,決不放棄。每年寒暑假,蔣女士都會帶兒子外出求醫,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9歲時,受先天性神經源性膀胱影響,小陳腎積水嚴重,進而導致腎臟衰竭,無奈切除了左側腎臟。醫生斷言,他必須終生佩戴膀胱造瘘管。
“西醫不行,就看中醫。”為尋求一絲治愈希望,小陳和媽媽在北京度過6個寒暑假后,輾轉前往重慶看中醫。然而,直到幾年后老中醫去世,他的病情依然無解。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隨著身高和體重增加,先天性神經源性膀胱還導致小陳骨質軟化,雙腿呈X型,無法正常行走。
手術進行中。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供圖
“貴陽、上海、北京、重慶……去過的醫院數不清。”蔣女士告訴記者,16年裡,除孩子上學時間外,他們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去醫院的路上,但均因病情少見、治愈案例少而被醫院“退回”。
看著活潑好動的孩子從帶造瘘管,再到艱難拄拐前行,蔣女士和丈夫心痛不已。去年,他們決定退而求其次,就骨質軟化問題前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尋診。沒想到這一去,卻得到了可以根治先天性神經源性膀胱的消息。
“醫生說要緊的不是骨質軟化,而是罹患多年的神經源性膀胱,建議回貴州做腎臟移植手術。”華西醫院醫生的話,讓蔣女士一家重燃希望,他們馬不停蹄趕回了貴陽。
兩台手術 數年頑疾終得治
去年8月,牛玉林快下班時接診了小陳,並立即聯系華西醫院確診其為先天性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他僅存的腎臟逐步壞死,已到透析的邊緣。”經綜合研判,牛玉林和華西醫院專家給出了最佳治療方案——同時進行腎移植和結腸代膀胱手術。
牛玉林解釋,與一般的腎臟移植不同,小陳的病根在於神經源性膀胱,該疾病導致膀胱壓力過大,尿液反流至腎臟,時間一長會形成腎積水,進而導致腎臟衰竭。所以單純的腎移植不能解決問題,得兩台手術同時進行。
術后恢復期,牛玉林指導小陳開展力所能及的自我鍛煉。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方案有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此前貴州還未開展過腎移植和結腸代膀胱同時進行手術,且等待合適的腎源也是漫長的過程。”牛玉林話音剛落,蔣女士就毫不猶豫地說願意給兒子捐腎,華西醫院也表示可以在技術上給予支持。
兩大難題迎刃而解,剩下的就是術前准備。為確保萬無一失,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器官移植科組建了專家團隊,對小陳和蔣女士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並邀請華西醫院專家坐鎮指導。
4月14日,在牛玉林團隊和華西醫院專家指導下,小陳和蔣女士的手術順利完成。如今三周過去,蔣女士恢復良好,已和丈夫在醫院照顧逐步恢復的小陳。
“懸著的心終於落下了,這樣的好結果我們從不敢想。”蔣女士感慨地說,曾以為孩子要一輩子受病痛折磨,帶著“管子”過日子,眼下他很快就能自由地跑跑跳跳了,一家人的生活也重新有了光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