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鄉村工匠名師張婷婷:一尺藍布 一脈傳承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走進貴陽市花溪區龍井村,穿過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路,在一個古朴幽靜的百年小院裡,養著一口藍色大染缸。張婷婷平時就在這裡制作各種印染作品。
張婷婷出生於貴州納雍,擁有貴州省高級工藝美術師、貴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豆染”技藝傳承人等多重“身份”。今年,她又多了一個“新角色”——全國第一批全國鄉村工匠名師。
張婷婷制作工藝品。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張婷婷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萌芽於幼時。自記事起,母親在庭院裡染布、刺繡的畫面印刻在她的腦海裡,她也因此喜愛上了民族傳統手工藝。
2014年,張婷婷與哥哥在廣西桂林發展民族手工藝品事業,短短幾年時間便創立了自己的品牌,200余家專賣店遍布全國。在這期間,張婷婷不斷探索地方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的技藝,她的作品斬獲了“中國百家旅游商品”稱號、“2017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銀獎。
2018年,生意正紅火時,張婷婷卻選擇“轉身”——回貴州創業。“我是穿青人,眼看民族手工藝正在慢慢丟失,我不能無動於衷。”她說。
張婷婷的作品——苗族少女。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在依山傍水的龍井村,張婷婷開設了工作室,潛心鑽研印染刺繡技藝,並決心傳承創新“豆染”技法。當年,她便成功創建“妙手穿青”品牌。
給樣品、送訂單,預付定金、現款拿貨、現金支付……為擴大產業規模,她在村裡挨家挨戶登門拜訪,組織婦女培訓,發動大伙跟她一起干。
村庄變學校、民房變教室、村民變老師,張婷婷化身龍井村的非遺“班主任”,組成了一支傳承民族手工藝的隊伍,同時也讓“繡娘”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除了唱歌跳舞,我們布依族人平時就愛好繡花,現在我能一邊在家帶孫子,一邊做刺繡賺錢,太開心了。”說起如今的生活,花溪區清溪街道居民羅康鳳很是滿意。
張婷婷為游客展示技藝。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在張婷婷的帶領下,工作室以“企業+合作社”“企業+家庭”等方式,發掘和培訓了龍井村及貴州其他貧困地區的染娘、繡娘600余名,人均增收1000余元,而她也成為了龍井村的“榮譽村民”。
產業培育,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提升產業效益,2021年,張婷婷順應市場需求,與村集體合作將染坊轉型升級為研學基地,通過提供文化教學服務,吸引更多游客參與並停留,實現從單純售賣產品向提供文化體驗服務的轉變。
2023年,隨著龍井村旅游熱度的提高,張婷婷打造了簸箕畫、釀酒、陶藝、茶藝、香坊等多個工坊,並推出團建、研學體驗等項目,進一步延展了文旅研學一體化產業鏈。當年工坊年收入超300萬元,帶動龍井村旅游收入700萬元,人均年收入2.8萬元。
張婷婷正在工作中。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張婷婷深知這一點。為此,她正積極籌備文化傳承合作社,致力於將非遺技藝引入校園,打造基於傳統文化的公司團建和研學活動,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為鄉村文旅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